-
作者:张契尼(1)
作者单位:(1)《历史研究》编辑
摘要:作者根据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文原本,并参照英、俄、法、日六种译本,对这篇著作的汉文译本作了校勘,指出了若干值得商榷之处,并以此作为例证,说明译事之难,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则更难。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在我国翻译出版,译文严肃认真,是一项巨大成就,但不是一次翻译就能圆满成功,因此,应该重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问题,需要多种译本出现。
-
作者:田江海;利广安
摘要:为了推动综合平衡理论问题的研究,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前不久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辽宁省计委经济研究所联合发起,在沈阳召开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综合平衡与计划工作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要不要坚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这是一个关系极其重大的问题。讨论中,许多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综合平衡是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也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
-
作者:吴海峰(1)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经济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的金汶同志的文章,对按劳分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作了较深刻的论述,是一篇好文章。但文章中有一个论点是值得商榷的。文章说:'不管在什么社会里,生产机器所必需的劳动量小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总量,这个机器才有使用和推广的可能。如果C′为机器所代替的劳动总量,C+V为生产机器所必需的劳动量,那末,C′>C+V。设其间存在的差额为A,那末,A=C′-(C+V)。这个A(即差额)从何而来呢?究其根源,则是机器的发明者和改良者所曾付出的复杂劳动(脑力劳动)。机器发明者、改良者所付出的复杂劳动加上机器生产者所...
-
作者:王永江
摘要: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学界,联系建国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首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起,从一九七九年七月开始,组织在京的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进行了几次座谈。接着,《人民日报》于同年十月二十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要真正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后,随着对国民经济调整意义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讨论逐渐深化。一九八○年十二月上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
作者:田居俭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讨论日趋活跃,史学界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到论坛。这便是:奴隶社会是否为人类历史必由之路?有些论者认为,原始社会解体以后,取而代之的不一定全是奴隶社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是由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年第六期刊载的徐浦的文章《原始社会解体后必然是奴隶社会吗?》指出,奴隶占有制取代原始社会,随后封建主义又取代奴隶社会,这个公式如果是作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作为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宣传和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历...
-
作者:刘铮(1)
作者单位:(1)中国人口学会
摘要:是否存在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人口规律,这是近两年来我国人口学界开始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即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理论,认为这一共有人口规律是: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并且认为,这一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都服从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二、两种生产的比例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本身,要求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增长。
-
作者:徐鸿修(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历史系
摘要:西周、春秋时期,氏族制残余犹未完全泯灭。当时政体虽以贵族专制为主,但臣权、民权对君权依旧可起到某种制约作用。本文根据先秦史籍记载,认为这一时期仍存在的原始民主制遗存是:一、臣僚对国君的辅贰制。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三、国人参政制。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宗法制的瓦解,君主集权大大加强起来,古老的民主政治遗存才日趋于消亡。我国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见解,认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实行的都属专制政体。本文通过对西周、春秋政治结构的研究,证明事实上并非如此。
-
作者:何耀华(1)
作者单位:(1)云南大学
摘要: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是研究我国古代氏族制度的一个活的社会"化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解放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编印的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和作者亲身实地考察,对凉山彝族家支的构成、特点、蜕变、职能和长期存在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探索。
-
作者:陈长琦(1)
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潘光旦先生的遗著《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受到很多教益。但对文中的几个地方,有点疑问,特提出来向整理的同志请教。
-
作者:忻剑飞(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五期庞卓恒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确如该文提要所说,在"力图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来论述历史的发展"方面做了可贵的努力,但是,它对恩格斯一八九○年致约·布洛赫信中关于"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