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允康(1)
作者单位:(1)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种指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溶解和取代社会学。社会学有其独立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但是在内容上也要允许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某些重叠;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本文追溯了社会学的发展过程,指出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应当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适当吸收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可取之处,建立我国自己的社会学。
-
作者:马家驹(1);蔺子荣(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山东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经济研究》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的文章的基础上改写的。文章认为,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的定义和马克思的原意有出入。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劳动的方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及他们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二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二者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前者决定后者。至于政治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本文认为应该是按马克思原意理解的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
-
作者:冯兰瑞(1);赵履宽(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劳动就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系统总结了一九七七——一九八○年我国劳动就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本文认为,劳动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合理的劳动体制外,还需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指出: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兴办各种类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鼓励和扶持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工商业。
-
作者:杨适(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概念,指出它是马克思对前人学说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和根本突破;马克思通过这一概念揭示了人类历史是在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自身的异化和扬弃而获得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为他创立唯物史观和全部哲学准备了基本的观点和线索。文章还分析了与"劳动异化"相关的另一基本概念"人本主义",指出它主要地不是道德伦理概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与哲学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把劳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作为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因而在此"人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如何提高宏观经济效果,是我国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分析中,探讨了经济结构许多因素对提高经济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改革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一方面,要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合理组织,截长补短,填平补齐,使之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从挖农业变为补农业,从挤轻工变为保轻工,适当安排重工业,实行生产与生活并重,使农轻重协调发展;并要优先安排和切实保证现有企业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实行以节约能源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这样就能把我国社会生...
-
作者:蒋忠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一文(以下简称《初考》),论述了两千几百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同缅甸、印度的陆路交通;我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仅就《初考》中提到的个别问题谈一点意见。《初考》在援引史料、证明川滇缅印古道对古代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时。
-
作者:朱传棨(1);王荫庭(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方法论问题、黑格尔哲学在唯物史观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了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形成史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摘要:~~
-
作者:燕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不久,中国人民还没有摆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困境,为什么要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不是太早了?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吗?本文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来解答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时代决定了中国解放后只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而在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正在进行的条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地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农业基本上能够保证全国人民吃穿的需要和工业发...
-
作者:刘大琨(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客体'不同于本体论中的客观实在范畴,而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范畴。本文试把客体定义为:'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并作了论证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