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金德群(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根据有关材料,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配土地的标准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认为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不仅有利于争取群众,也有利于发展生产;它不会侵犯中农的利益,因而也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做法。
-
作者:吕俊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并由此论及鲁迅的思想。作者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出自为奴隶者自尊、自卫的需要,也是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式的自尊是奴性的自尊,而奴性是封建等级制社会关系的反映。它虽然包含变态反抗的因素,但这种反抗必然以失败而告终。鲁迅对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嘲讽和鞭挞,充分表现了他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他把凝聚在阿Q身上的、体现了奴性的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哲学抽象物艺术地展现出来,对人民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是他对反帝反封建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
-
作者:冯举(1);周振华(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四川省五个国营工业企业自负盈亏试点的调查,论述了国营工业企业自负盈亏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国营工业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好处;认为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予充分的肯定。但在调整时期,改革要服从于调整。
-
作者:白盾(1)
作者单位:(1)安徽省徽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
摘要:本文提出,在《红楼梦》研究中,应当注意实事求是,排除偏见。这样,就不会否认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就不会根据"脂评"的片词只语作出种种新奇的臆测。本文认为,应该区别"脂本"和"今本"的异同和优劣,正视"脂本"和"脂评"所证实的曹雪芹世界观的严重局限,不能笼统地认为"脂本"处处优于"今本"。
-
作者:朱光潜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编辑室负责同志: 承寄来张契尼同志的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译文商兑的文章,忙乱中抽暇细读一过,对经典著作应有新的译本是个极重要的建议。我在《费尔巴哈论纲》、《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译和其他有关文章中,已多次作过同样的呼吁,所以读到张文,很感兴奋。张文是一篇好文章,有独到的见解。关于译文问题,有些确实不易解决,张解大半比原译较好,不过也有尚待商酌处。Par 2第一例,便是其中之一。略写几点一般性意见供参考。
-
作者:许德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刊载肖灼基同志的《论我国物价运动规律》一文认为,有升有降是我国物价运动的必然趋势。对此我提出以下商榷意见。该文是从价格必然以价值为均衡点作波状运动得出这个结论的:"商品经济的历史表明,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不断变动’和‘时涨时落’的。……它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形式。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价格的上下波动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升有降是我国物价运动的必然趋势。"(第四六页)
-
作者:吴桂藩(1)
作者单位:(1)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维和语言的起源的分析,提出了思维和语言不是同一事物的"内核"与"外壳"的关系,也不是同时产生的。作者认为思维是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理性现象,语言是以声音为前提的物质现象;思维萌芽于远古时代的猿类,半思维起于人科之始的腊玛古猿时代(一千四百万年前),人造工具的出现(三百万年前)标志着思维的形成;而语言的起源和形成则比思维要晚得多:语言萌芽于南方古猿时代(三百万年前),半语言起于一百万年前,语言的成熟则是原始人进入最后二、三十万年时期的事情。
-
作者:王军(1)
作者单位:(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摘要:基诺族是一九七九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的少数民族。关于这个民族解放前的社会形态,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作者曾参加对基诺人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这篇文章,就是他通过自己的亲身考察,并参考有关的调查资料,对基诺族社会形态的某些特点作出的初步分析和探讨。
-
作者:刘光第(1)
作者单位:(1)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纸币代表黄金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纸币和黄金的联系的一个主要表现在于纸币的发行和流通必须遵循金币流通规律。作者不同意薛暮桥同志的关于人民币是通过综合物价指数代表各种商品价值的观点,认为明确人民币和黄金的联系,对于稳定币值和物价、爱惜金子、开辟黄金来源、节约黄金使用,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
作者:张一文
摘要:本文对太平天国后期(一八五六至一八六四年)战争从战略角度作了评述。作者认为,一八六○年秋开始的第二次西征,是后期战争成败的关键,太平天国领导者如把战略打击目标不选在武昌,而选在祁门曾国藩大营,将可能夺回战争主动权,改变整个后期战争的面貌和进程。作者还认为,李秀成撤离武昌外围后接着进攻上海是又一战略失误,它不仅加速了安庆的陷落,而且使整个军事形势急剧恶化。作者肯定李秀成"让城别走"的主张,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当时唯一的出路。作者还分析了太平天国所以迅速覆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