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文治(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这是一篇分析中国地主经济制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相互关系及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过程、发展道路问题的文章。作者认为,到明清时代,封建关系中的宗法关系、租佃及主雇间的封建依附关系,均趋向于松解。此时的农业经营者雇主,基本有富裕农民、庶民地主和缙绅地主三种类型。明代中叶,首先在富裕农民的经营中打开了封建雇佣向自由雇佣过渡的缺口。清代前期,伴随庶民地主的发展,又在这类经营中出现了自由雇佣关系。由富裕农民到庶民类型经营地主的发展,表明了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
作者:何建章(1);邝日安(2);张卓元(3)
作者单位:(1)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2)中国成本研究会;(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目前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价格形成的基础,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直接以价值为基础,产品价格构成中的利润额按平均工资利润率或平均成本利润率来计算和确定。另一种主张直接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产品价格构成中的利润额按平均资金利润率来计算和确定。本文持后一种意见。本文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改资金无偿占用制为有偿占用制,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和保护竞争,以及从单一的计划价格制度过渡为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产需双方协议价格相结合的制度,这些改革都要求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制订工业品的计划价格。同时,价...
-
作者:叶显恩(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提供了一些关于佃仆制的新材料和新看法。根据调查所得并证以文献材料,作者肯定了佃仆制的形成是以租佃关系为前提的,其身份属于农奴,带有宗族农奴的性质。佃仆制和庄田制、劳役地租制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文章指出,主人对佃仆的奴役也施行奴隶制的一些原则,但佃仆不同于奴隶。明末地主用于生产的所谓奴仆,绝大部分实是佃仆。佃仆制之所以能以农奴制的残余形态保留至解放前,这同徽州地区的一些历史特点是有关系的。
-
作者:杜书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清初戏剧理论家兼剧作家李渔对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相当深入和完整的理论阐述,超过他的前辈、乃至同辈戏剧理论家,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着重考察了李渔如何从审美对象(戏剧意境、戏剧形象)的角度来论述戏剧的审美特性、戏剧的审美作用的发生及其特点,同时介绍了李渔对戏剧家的创作活动的某些特点,以及戏剧家与观众在审美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论述。
-
作者:陈来(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张载哲学中的范畴"气"、"太虚"、"神"、"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与"气"是两个层次;"神"的一个意义即"太虚之气";"神"的另一个意义是气的变化性能,与气不可分;两宋哲学中的"理"是表示规律而不是精神,张载哲学中的"气"虽然不是物质一般,但仍是朴素唯物主义。根据这些分析,作者阐述了对张载哲学自然观及两宋哲学斗争的看法。
-
作者:薛永应(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各要素在一定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下结成的有机体。经济结构是由许多因素、许多层次组成的,因此,研究经济结构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分解(分类)。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结构。目前在对产业结构的三种分类方法中,"两部类划分法"是最科学的,但实行中有许多困难;"三产业划分法"有一定价值,但失之粗糙;"农轻重划分法"便于实行,但假定性很大。因此,可以吸取三种方法的优点,采用"两部类标准系数划分法"。本文主张在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定性分析之后,必须赋予它以科学的和精确的数...
-
作者:虞愚(1)
作者单位:(1)中国佛学院
摘要:本文论述了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和回国以后对因明所作的贡献。前者主要表现在修改胜军立量和解答正量部师般若毱多的难题;后者主要表现在翻译因明经典、通过讲述对因明有所发展和通过争辩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本文还提出并回答了玄奘回国后为什么只译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不译陈那的晚期代表作《集量论》的问题。
-
作者:房良钧(1)
作者单位:(1)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马克思有关矛盾的直接同一性的论述,提出直接同一性有两种类型,即事物在其发展的原初的、萌芽阶段上的直接同一性(直接同一性Ⅰ)和具有了矛盾的间接同一性的事物在其矛盾每一方内部的直接同一性(直接同一性Ⅱ)。指出直接同一性的直接性是它的基本含义或根本特征,不同意把直接同一性解释为对立面的"共同点"。文章举例说明并论证了两种类型的直接同一性都是客观的普遍的,说明并论证了这种客观性和普遍性是由矛盾本性所决定的,是矛盾自身固有的性质。
-
作者:徐堃(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五期发表杨适《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一文,对'否定之否定'的根本由来作了勇敢的、独创性的探索,论点新鲜,分析精到,文字简明浅显,真是'否定之否定'研究上的新收获! 对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
-
作者:刘兆勇(1);赵夫青(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刘欣大同志的题为《科学家与形象思维》的论文,其中不乏见地。然有一矛盾之处,特提出来以就正于作者和读者。刘文写道:'形象思维不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对于外界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它认识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