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昕(1)
作者单位:(1)上海市学林出版社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登载田江海等同志的《组织·计划·效率》一文,从组织、计划、效率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读后感到得益非浅。但是,文章中有一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文章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时。
-
作者:费孝通
摘要:费孝通最近著文指出:在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而社会学和民族学从学术分科上说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因此,我们也不妨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研究为民族社会学。
-
作者:张恒寿(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本文根据张(木式)、朱熹的论述,认为他们是从两方面论述理学的特点的,即:一方面反对没有学术根基的功利政治和训诂词章之学;一方面反对虚幻的佛老之学。依照这个概括,结合理学家的具体主张,认为理学的要旨有二:(1)世界是真实而不是虚幻的,人的道德在宇宙中有其根源;(2)道德不限于内省修养,应体现在人伦日用治国淑世的功用上。从这个尺度看王夫之对宋儒的总评和对程朱的评述,应属于理学体系,而不是反理学的。王夫之最推尊张载,但并不排斥程朱。他只是不同意程朱的某些主张,就总的精神看,他和程朱是一致的。文中指出:理学虽由反佛学兴起,但...
-
作者:王梦奎(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
摘要: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对此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要看到同时存在着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即抑制和抵销这一规律的作用的因素,使它只具有趋势的性质。本文建议按照列宁的提法,把这个规律表述为"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作者不赞成把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归咎于对这一规律的肯定,认为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是这一规律本身所固有的要求。
-
作者:翁独健
摘要: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什么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这是民族关系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如能达到比较一致的认识,将有助于解决由此派生的其他有关的学术问题。翁独健就此阐述了他的见解:
-
作者:惟言
摘要:《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以文字与图表相配合的方式,介绍了中国货币的演变,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文字部分,由千家驹同志执笔,约四万多字。
-
作者:钱学森
摘要:钱学森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见解: 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横向地划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然后是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再就是基础科学,最后通过进一步综合。
-
作者:李志才(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
摘要:本文论述了逻辑是一种多学科的科学,除了形式逻辑(包括数理逻辑)以外,还有以辩证思维为对象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形式与内容一致的范畴系统。它不仅包括"主观逻辑"部分,而且也必须包括"客观逻辑"部分,否则它就不能揭示"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就不能体现"对世界认识的历史的总结、总和、结论"。辩证逻辑是一种哲学逻辑,但在学科的意义上,它同辩证法、认识论却有着质的差别,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定性。本文认为辩证逻辑的范畴系统,应该是一个以思维范畴的内在矛盾本性为动力和方法的辩...
-
作者:丁声俊
摘要:对于粮食在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粮食部情报研究所工作人员丁声俊发表了这样的意见: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决不能忽视粮食问题。粮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
作者:杨堃
摘要: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八十二岁的杨堃教授,呼吁我国民俗学(包括民间、民族文学)和民族学工作者加强协作,共同建立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俗学。民俗学,英语叫作folklore,是英国考古学家陶姆斯一八四六年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