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南秀
摘要: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钱南秀从时代基础、思想渊源、表现特征等方面对《世说新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魏晋审美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称之为"《世说新语》审美观"。他的主要论点是: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述了汉末魏晋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其中大量有关人物美的品鉴和对自然美、艺术美的爱赏,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趣味,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的审美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
-
作者:季寿荣
摘要:这本论集编入胡念贻先生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九年陆续研究先秦文学的论文十七篇,要旨在于求索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些重点和疑点,是他实事求是地认真研究的成果。作者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有关的史料,正视作家和作品实际,分清精华和糟粕,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诗经〉中的颂赞诗》一文,是这方面的突出例证。过去的一些封建文人,视雅、颂为"正声",对之一律推重,混把糟粕作精华;五十年代中期,有的同志则笼统地把颂赞诗看成是对奴隶主歌功颂德的作品。
-
作者:廖自力
摘要: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各种传统的唯心主义思想相杂糅,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佛教宗派思想。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佛教的各种宗派也大都形成于此。可以说,了解了隋唐佛教也就基本上了解了中国佛教。佛教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形成了相当精密的宗教神学体系。不仅在政治上思想上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且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影响着人民的思想。
-
作者:刘忠
摘要:民主改革前的我国西藏地区,还处在相当完整的领主庄园制的农奴社会。西藏人习惯上以领属关系划分三种领主庄园,它们分属于官府、贵族、寺庙或上层喇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刘忠对西藏领主庄园的各种形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各种领主庄园虽然在剥削对象和具体剥削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以农奴的"堆穷"(劳役地租)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庄园是西藏领主庄园的主要形式。
-
作者:黄森
摘要:哲学界早有人提出按"一总三分"的体系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出版,使这一任务初步得到了实现。有的同志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整块钢铁不可分割,不同意把历史唯物主义"降为"分论。但是,传统哲学教材不也是按总(辩证唯物主义)分(历史唯物主义)结合的体系编排的吗?这种总分结合的关系仍然可以象一整块钢铁一样不可分割,新体系不过是将这一整块钢铁的结构变"一总一分"为"一总三分(自然观、历史观、认识和逻辑)"罢了。不言而喻,"三分"较之"一分"
-
作者:一山
摘要:这是杭州大学教授蒋礼鸿的一部札记体训诂专著。全书凡二百四十二条,十一万五千字。清初学者黄生著有《义府》一书,是考释文字音韵训诂之作。蒋书因与黄氏趋向大致相同,故取名《义府续貂》。通观全书,其中有诠释语词的隐僻意义的;有用声近义通的原则来说明字形不同的若干形式本是一个语词的;有从意义、语源的不同来分析同一书写形式是意义不同的几个语词的;有探索现代方俗语言的语源的;有说明语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的;有探索语义在历史上的继承和转变的;有探求某一语义得名的由来的;等等。其中不乏胜义卓见。
-
作者:汪海波
摘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广大读者迫切希望有一本专门研究这个新战略的著作。马洪同志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就是应这样的要求而写的。这是头一本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分析"八字方针"的著作,是理论上的一种新尝试,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这本书概要地叙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战略提出的过程,并指出了原先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错误,包括在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上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上的失误。
-
作者:邓绍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内容主要是训诂、考据。作者对杜甫的《寄岑嘉州》、《寄高适》、《西枝村置草堂地》、《丹青引》、《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诗得怀》等五首诗的释义和系年,与杜诗注家仇兆鳌、浦起龙、杨伦、施鸿保等历来的注释有不同之处。
-
作者:吴申元(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周源和同志的《清代人口研究》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提出了一些新鲜见解,读后甚有启发。但我感到,文中有些地方提法不够准确,论证不尽妥当。兹就其中较明显的两处商榷如下:
-
作者:朱贻庭(1);赵修义(2)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本文从伦理思想史的角度对韩非"法治"学说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想作了多方面的剖析,并联系德国唯意志论者尼采的伦理思想论及了非道德主义的一般特点。作者认为,韩非的"法治"学说只认法,不要德,在极端夸大法(暴力)的地位作用的同时,否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否定了道德本身。韩非非道德主义的理论根据是"自为"(即为己)人性论。把利己主义贯彻到底,"唯利无义",必然否认任何道德的存在。韩非非道德主义的产生,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追求和攫取权、利的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它在理论上是极其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