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祚榕
摘要:为什么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既然斗争性是普遍存在着的,而同一性与斗争性又须臾不可分离,那末为什么不能说同一性也是绝对的?——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哲学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何祚榕撰文作了解答和论证。
-
作者:哈利·马格道夫
摘要:美国《每月评论》杂志社总编辑哈利·马格道夫先生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苏绍智同志的一封信中,对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李悦、陈胜昌的《试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一文的某些段落作了评论,现将有关部分发表如下:读了李悦和陈胜昌的论文《试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文章就有关工业企业结构若干关键性问题所作的深思熟虑的分析和出色的归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
-
作者:何祚榕
摘要:拙作《论能动性》引出了李鼎文同志的一篇商榷(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三期)。究竟"能动性"是只为人所专有,还是万物皆具有呢? 据我对"能动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用这一词的词义的考察,得出"这种由物自身主动积极地起动力作用的活动性能即能动性"。而鼎文同志则认为只有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才是"能动性"。可能别的同志还有别的理解,例如,有人认为:动物也有能动性,而非动物则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探讨。这里想谈的是:李鼎文同志所引的几段马克思的话作为"只有人才有能动性"
-
作者:李质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先验对象"的剖析,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康德一方面强调先验对象对于知识的客观实在性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又把先验对象看成心智之物。这是康德哲学二重性的集中表现。作者对康德提出的物自体、先验对象和本体这三者之间的异同进行了考察,指出:物自体有两层含义,即作为感性认识的源泉和作为超越感性经验的理念;与之相应的便是先验对象和本体这两个概念。文章还分析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指出:康德并不直接否认科学知识,他所否认的是超验知识。
-
作者:文达三(1)
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
摘要:千百年来,诗论家们一直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对其具体内涵很少阐释。本文从色彩、线条、构图三个方面对王诗做了深入分析,认为王维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引进诗歌领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他的诗具有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使形式和要表达的内容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文章论证了王维诗歌的独创性,有助于人们了解王诗的特点和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
-
作者:唐有伯(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它是一种"人学"。本文以存在主义的"此在"概念为中心线索,考察了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关于人的论述,力求刻画出这一哲学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分歧之所在。文中指出:存在主义离开了社会关系来考察人,把人的"存在"规定为自我同自我的关系,即能够反思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并且认为"存在"不仅是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据,也是世界万物的根据。这实际上是用"存在"派生出整个世界,把世界看成是由人的意识组织起来的。存在主义认为人的真实存在,是人的自由存在。人的自由是无限的、绝...
-
作者:刘建兴(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蒋学模同志所写《按照列宁的原意认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和宦乡同志对蒋文的几点意见后,有启发,也有点异议。 "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定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近年来,这个命题愈益成了科研、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
作者:周沂林(1);孙皓晖(2);任景荣(1);方志钢(1)
作者单位:(1)陕西省高级法院经济庭;(2)陕西省咸阳地委宣传部;
摘要:本文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进行了考察,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意志经济关系。意志经济关系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时,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不再受自由意志支配,而成为受国家意志和集团意志双重干预的经济活动。正是这一历史条件,使各经济主体在国家干预的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经济关系,即意志经济关系。但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意志化是有条件的、局部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对生产过程的直接管理才是全面的,宏观经济的意志化才是彻底的。因此,计划经济是经济法体系化的根源。本文对苏联法学界的大...
-
作者:姚公骞
摘要:江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姚公鶱著文指出:由国家制度代替氏族制度,是文明时期开始的标志。我国夏代的建立,就标志着我国古代文明的开始。我国古代把这个文明的标志称为礼。礼,在我国文明的童年时代,其涵义几乎是无所不包的。它可以包括古代国家所有的政治制度,可以起法律的作用,又是古代中国一切文化教育、学术思想、道德规范的代名词。在古代中国,它还起了宗教的作用。
-
作者:胡瑞梁
摘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长期存在着关于资金及其循环问题的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是对这个问题的新的探讨。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形成资金的价值的运动,由于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目的的制约,只处于从属的地位。文中根据对资金循环过程三个阶段及其中若干关键环节的具体分析,列出了一个资金循环的完整公式;并分别说明了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的循环在社会主义生产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以上的考察,作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金,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不断交替采取不同形式和改变(保存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