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邹身城
摘要: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的邹身城认为,太平天国法制并未超脱封建主义范畴。理由是: 一、论者多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一切立法活动的基础和准则,具有根本法的性质。而实际上,以废除私有制度、实现平均主义为宗旨的《天朝田亩制度》自始至终也不曾实行过。因此,这个制度只是设计者的一个"平等天国"的政治理想,算不得什么法律,更不可能具有根本法的性质。
-
作者:戴少瑶
摘要:过去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大都认为,延安时期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的讨论没有大的分歧。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戴少瑶认为,这种"无分歧"的说法,是来路不明的。它既不符合延安的讨论的实际,也不符合当时文艺界的评价。一九四○年六月,在重庆召开的"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上,光未然。
-
作者:吕大杰
摘要: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认为洛克关于第二性质的学说是"主观唯心论"和"符号论"的典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吕大杰著文反驳了这一论断。这一论断的根据之一,是认定洛克否定第二性质在物体中的存在的客观性。针对这一点,吕大杰详细地引证了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八章里的论述,对洛克所说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不同之处作了概括;并着重指出,只有在纯粹客观的物理范围内,洛克才认为第二性质依附于第一性质。
-
作者:卫行(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六期发表的马家驹等同志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有几处引文,在理解上似值得商榷。一、马家驹等同志为了证明"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方式,从广义来说,也就是社会经济形态或社会经济结构"(第一○八页)这个见解,引证了《资本论》
-
作者:方平
摘要: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人员方平就文学艺术中"美"的相对独立性发表了这样的见解:"美"能诱导"善"的联想,这是文艺欣赏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善"能召唤"美"的体形,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印证,是我们朴素的道德信念。"善"和"美"的亲密关系,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艺术感染力和道德感化力相辅相成。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美"并非必然依赖"善"而存在,她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美"的相对独立性和她的个性。
-
作者:辛智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何兆武、步近智、唐宇元、孙开太等编著的《中国思想发展史》,虽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但普及之中有所提高,在学术上也有所创新。以往的中国思想史读物,一般侧重于历代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这本书除此以外,还以重要篇幅,把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科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和农民革命思想,作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述评。书中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大量的历史事实。
-
作者:黄正岩
摘要:我国是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世界上年产石油一亿吨以上的国家不到十个,我国是其中的一个。可是,长期没有一部系统地记叙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史册。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担负起来了研究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任务,从一九七五年着手,经过多年努力工作,终于写成了近百万字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一卷(古代部分)。
-
作者:吴于廑
摘要: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在西方启蒙运动影响下写成的一本史学著作,它从史学领域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叶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对正在消失的封建时代的历史批判。吉本的历史批判精神,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潮是一致的,这突出表现在对基督传统教义、信条、法规等所持的批判态度。在关于上帝、神迹、禁欲达三个问题上,吉本所作的批判。
-
作者:曹柏峰
摘要:历来不少人认为,哲学的通俗化,无非是事例加观点,如此而已。它跟学术研究工作是两回事。这是一种偏见。不深入,就无从浅出。《通俗哲学》一书。
-
作者:何建章
摘要:在如何理解"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以市场调节为辅"问题上,一般都认为市场调节是指自由生产、价格自由涨落的那一部分。但是,这样一来,似乎计划经济中不包括市场调节的补充作用,市场调节处于计划经济范畴之外了。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探讨的。为此,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建章发表文章谈了他的看法: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