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滕维藻(1);郑伟民(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国际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新发展。文章指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垄断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急剧提高,大大加强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趋势。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逐渐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集团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主要工具。跨国公司和多国公司是现代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的性质是一样曲,但所有制的形式有区别。区分民族托拉斯和康采恩与国际托拉斯和康采恩的主要标志,不是它们的所有制形式和资本的国籍,而是它们在参...
-
作者:陈耀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帝国主义经济研究室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指出农工一体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农工联合企业是组织管理现代化农业的好形式,这两点是不以社会制度的异同为转移的。文章作者认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对于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探讨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的发展规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作者:马家驹(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摘要:本文是对于光远同志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一书的评介。文章指出:这本书鲜明地体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研究,同现实经济问题,同实际经济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方法论上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还分析了这本书在理论上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文章认为,这部论文集反映了一位经济学家二十多年来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个领域中辛勤探索的思想历程。在迫切需要加强经济理论研究的今天,这本论文集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
-
作者:钱碧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
摘要:鲁迅早期曾受过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这是鲁迅本人也不讳言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研究鲁迅不应回避这个问题,而应按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鲁迅接受尼采哲学思想影响的主要内容、接受的独特方式与特点、以及他对尼采哲学认识变化的过程等问题。本文最后认为:中国最早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尼采哲学影响的人是鲁迅;中国第一个从思想上真正对尼采哲学进行深刻批判的也是鲁迅。
-
作者:张薰华
摘要:我写的《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以后,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现在一并答复如下。如有不妥,欢迎指正。一、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研究生何干强、夏桂年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指出:《资本论》第三卷第八○页的两处笔误50%:66 2/3%<10%:20%和50%:150%>10%:15%,《试校》第Ⅲ(2)条把它们改为50%:66 2/3%<10%:20%和50%:150%<10%:15%;但按马克思行文原意,应改为662/3%:50%<20%:10%和150%:
-
作者:王仲镛
摘要:顷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周传儒先生《论〈兰亭序〉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一文,其中提到"日本内府藏《快雪时晴帖》……"。此帖乃前清乾隆时所称《三希堂帖》之一。在日本所印《书道全集》第五册中,影印此帖,亦标明"前清内府藏";卷后说明,也说此墨迹为"乾隆御物"。当系周先生撰文时偶然记错。因系我国珍贵文物,应当加以更正。
-
作者:赵夫青(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董学文同志在《恩格斯怎样看待文艺的真实性》(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批评了当前理论界在马列文论研究中的一些不恰当的观点,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几经细读,感到作者在论述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董文认为,'倾向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
作者:王应昌(1)
作者单位:(1)贵州省赤水县第四中学
摘要:读吕俊华同志的《论阿 Q 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一文,感受颇深。作者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透彻地剖析了阿 Q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即是奴隶为维护自尊的需要所表现出的以封建等级关系为前提的麻木愚昧的奴性。这一观点使人耳目一新。作者分析阿 Q 式的心理内涵无疑是可信的,但作者过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且又强调是阿 Q 这一类;而对另一个重要问题,分析得还不够。具体地讲,作者对阿 Q"飘飘然"地"革命"
-
作者:曹三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当前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法制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曲生产关系服务时,它就成为妨碍生产力发展、阻挡社会前进的反动力量。本文援引史料,从商品流通、商品生产和劳动者的人身自由三个方面,具体考察了明清统治者运用封建法制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进行摧残的过程,揭露了封建法制以经济外的强制手段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的反动...
-
作者:周源和(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
摘要:清代是我国人口的大发展时期.它奠定了今日中国人口的基础。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是研究中国人口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从对清代人口史料的评价入手,运用比较丰富的资料,勾画了这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口发展概况,并就经济,政治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