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继旨(1)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哲学系
摘要:人类历史是由三种再生产构成的"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过程。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三种再生产的结合及其运动模式的变化,有益于揭示中国历史的特点和规律。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各方面出现一系列的特点:在经济结构上,国家政权是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全国形成为统一的自然经济体系,并以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互为盈缩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再生能力;在人口结构上,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相结合的变化,总是和经济上的涨落相适应;在思想上,正统儒家经学的理论结构是微言大义和文字训诂的结合,思想内容的主要方面是哲理化的宗天神学、道...
-
作者:薛德震(1);远志明(2)
作者单位:(1)人民出版社;(2)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一一二部队政治部
摘要:本文分析了人的需要的特性、它与人的劳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历史演变。文章认为,人的需要是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范畴,它具有以物质性为基础的丰富性,以个体性为前提的社会性,与无限性相伴随的历史规定性。满足自身需要是人类从事劳动的一般目的和内在动机。但是需要向劳动的动力转化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实现的,根据控制论和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最优的社会条件应当是:使劳动者付出劳动与满足自身需要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和正比关系。与自身需要相分离的劳动即异化劳动缺少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劳动和共产主义劳动之所以能够具有生...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摘要:这是一篇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对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论战作系统评述的文章。作者认为,论战是由量子力学所面临的理论困难引起的;争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量子理论的完备性;微观因果性、实在性和互补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上深深触及了当代的认识论。遵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基本思想,作者确认"现有的量子力学是微观客体的宏观度量理论",并从这个基点出发,力图克服在这些问题上的片面见解,提供一种合乎实际的评述;并通过这种评述,说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怎样证...
-
作者:李克敬
摘要:一九八二年九月,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今年初,邓小平、陈云同志从战略高度就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受到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五月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也于四月二十八日批转了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并发出了相应的《通知》。
-
作者:李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列宁和斯大林对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认识,不论在理论内容上还是在论证方法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从资本帝国主义的固有矛盾出发,从经济和政治的结合上,论证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帝国主义的死亡过程,并不象他们当时所估计的那样短暂,而是一个曲折、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前进的动力,依然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这个历史时期的最后完成,必须通过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而不是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
-
作者:满都尔图
摘要:对于产品交换产生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满都尔图提出了三点与现时一些看法不同的意见: 一,把交换的起源与剩余产品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值得商榷。原始交换的萌芽形态是馈赠式的交换。当时人们还没有私有观念和财富积累观念。以氏族或家族为共同经济单位的人们,用暂时存留的生产品作礼物,在友好访问中赠送给别的氏族或家族;决不能以现代私有者的眼光,把这种馈赠品视作剩余产品。如果把这种原始人相互赠送的礼物,乃至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生存需要的产品,视作剩余产品,只能说是对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曲解。
-
作者:黄侯兴(1)
作者单位:(1)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
摘要:本文对郭沫若的艺术个性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郭沫若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诗人和戏剧家,对于客观现实他有独异的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作家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的鲜明的艺术个性,这就是他创作中的主观性、冲动性和主情主义。文章通过对郭沫若创作实践的具体分析说明:凡是郭沫若自然地符合或自觉地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时候,在创作上就获得成功(例如,"五四"时期的诗歌和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反之,就会在创作上造成失败(例如,《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和抗战初期直接反映现实的话剧)。文章从而指出,郭沫若的气质和艺术个性不适宜于追求运...
-
作者:李克穆(1)
作者单位:(1)中央财金学院财政系
摘要:读了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载梁文森、田江海《有关积累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积累》)一文,很受教益。但对文中计算积累率的方法,我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
-
作者:赵立人(1)
作者单位:(1)广州外贸学院经济系
摘要:广州"怀圣寺"及寺内"怀圣塔"殆为中国最早之伊斯兰教建筑物。欲了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自不能不注意其始建年代。《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载马启成《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一文,谓"怀圣寺……建于唐代的说法,在十四世纪中叶已经出现",似未尽确。按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中,有题为《番塔》者,序云:"始于唐时,日怀圣塔,轮困直上。
-
作者:王鹏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对斯大林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一词应如何翻译,是我国民族学界争论了二十年的问题。正确理解和翻译这个名词,对于进一步开展我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工作关系很大。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照此书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一年的三种不同的中文译本,对(?)一词的译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认为把(?)译为"部族"是正确的;而译为"民族"和"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则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