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子力
摘要:本文作为《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见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续篇,对于农村新出现的多种经济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从而描绘出富有中国色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农业体制的特征和我国社会化农业的雏型。其特色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承包专业户、自营专业户、各种新联合体以及各种技术服务组织互相联系结合,有分有统,又小又大。本文还阐述了通过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农业的社会化从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不断前进的必然过程。接着,本文对于由这个必然过程所提出的流通问题,从社...
-
作者:康泰
摘要:《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是一本专门研究一个作家的创作实践的著作。由于坚持现实主义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向何处去的重大原则问题,因此,书中总结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就不限于沙汀和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对当前的文艺创作也有现实意义。王琇先生公允地评价了它:"本书带有一定的开创性质","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现实主义的理解有听裨益。" (一) 不囿成说,把历史的分析和美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沙汀的创作实践。
-
作者:方广铝
摘要: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特点是玄学的勃兴和佛学的崛起。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此时从"黄老之术"的外壳中脱颖而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出现,从魏晋到南北朝,走过了一条从附庸到独立的道路。科学地研究这一时期的佛学,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佛学以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维形态出现,又有五光十色的支流别派,庞杂纷纭的体系结构;加之当时佛教还正处于与中国传统思想逐渐融合的过程之中,自不免晦涩凝滞,中国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免斧凿生硬。这些都不能不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
作者:晓盈
摘要:我国对外交通史上最繁密、最重要的时代,首推汉、唐、明三朝。其中汉、唐两朝,对外关系大致限于亚洲,而且除了日本和南亚少数国家,几乎没有海上的往来。明初永乐朝以郑和为首的船队由海上远访东部非洲,已是中外交通上的一大发展;但到那时为止,中国和欧洲国家,彼此可说都还是毫无所知的。直到十六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四国,才开始和我国有直接的交往。而且这四个欧洲国家和中国的接触,还可视为十九世纪西欧列强侵略中国的先行活动,其影响还波及现实的世界形势。因此,研究我国明代和欧洲的交通史,是史学上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
-
作者:歌特
摘要:本文评论了三十年代我国文艺战线上的"左"倾关门主义,是一篇重要的现代文学史资料。原载于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三日《斗争》第三十期,重新刊载于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新文学史料》。作者歌特,据程中原同志考证,系张闻天同志的化名。此文已选入《张闻天文集》。现将张闻天同志的文章和程中原同志的考证,同时发表于本刊。这次发表时经与《张闻天文集》编辑组协商,又对张闻天同志这篇文章的个别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了校勘。
-
作者:草田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已出版了不少研究黑格尔的专著,但大多侧重于他的逻辑学,而对他的历史哲学方面的研究著作却很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侯鸿勋同志所著《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在这方面开了先河。作者在绪论中分析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它所持的态度;并着重地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著名评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共有十章,分别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黑格尔《历史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历史哲学中的辩证发展思想;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
-
作者:孙尚清(1);吴敬琏(2);张卓元(2);林青松(2);冒天启(2);霍俊超(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孙冶方同志在建国以来的理论活动中,创立了一套新颖而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排斥价值范畴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而孙冶方的体系却以价值论为基础。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流通是社会化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代谢过程;利润是综合指标;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制订产品价格。孙冶方的方法论有两个特点:强调研究生产关系时要紧密联系生产力;通过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全社会生产的总过程来分析社会经济运动。...
-
作者:丁学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下人的发展方式特征的论述,试图从哲学总体上勾勒出"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脉络概貌。通过追溯马克思这一观点的历史渊源,论证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学原理,而是一个内在地凝聚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统御着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哲学原理。文章最后探讨了马克思这一观点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意义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型文明的建设的指导意义。
-
作者:孙崇涛(1);叶长海(2)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2)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摘要:本文从我国戏曲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对明代重要艺术理论论著《曲律》的创作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论,肯定了《曲律》在戏曲创作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与深远影响,同时也指出其时代的局限性及其理论上的缺陷与徘徊。文章并认为,认真清理、科学总结包括《曲律》在内的我国丰富的戏曲理论遗产,努力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剧学理论体系,是充实我国艺术理论宝库,促进当前与今后舞台艺术水平提高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
作者:邓晓芒(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探讨,指出异化劳动根源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则根源于精神劳动与肉体劳动的分工,这就使得劳动活动本身的两个内在本质环节(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相互离异,它是一切异化现象产生的总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