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建煦(1);梁志海(2);邹开其(3);赵汝怀(4);武汉(5)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法律系;(2)广东韶关师专;(3)大连海运学院;(4)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5)河北省邢台师范学校大专班
摘要:环境污染案件的审理,难度较大。由于取证、定性和量刑都比较复杂,被告人的责任大小不易分清,因而使问题呈现模糊性。本文以苏州运河污染一案为例,运用多层次的综合评判方法,给出一个审理案件的评判模型,并对案件的审理过程进行模糊推理,同时还给出确定被告人责任的评判函数,最后给出一个量刑的丸λ-尺度,以期对《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作一初步探讨。
-
作者:马凯(1)
作者单位:(1)国家物价局物价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计划价格形成的逻辑顺序可分为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变形、价格这样四个阶段;与此相应,构成了四类影响计划价格形成因素的体系。文章着重从事物的全面联系中,揭示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在价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要求,论证了按资金与按工资双重盈利标准的"双渠"计划价格的客观依据。
-
作者:谭寿清(1)
作者单位:(1)湖北财经学院
摘要:本文不同意货币代表"商品复合体价值"的观点,指出:货币领域的许多事实说明,黄金仍然是货币商品,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在当今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黄金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是不能设想的。本文认为,没有价值的货币是不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但货币衡量商品价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货币价值变化时,如果商品价值不变,商品价格普遍发生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操纵金"价",扩大了用金表示的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幅度,但最终它要受价值规律制约。
-
作者:魏同贤
摘要:谢世于一九六九年的陈寅恪先生的全部遗著,已由蒋天枢教授加以校勘整理,裒辑为《陈寅恪文集》出版了。文集的出版所带给我国史学界的直接助益自然是无可怀疑的,然而,从文集的"出版无日"到"出版有期"的过程,不也正标志着我国学术界拨乱反正的进程吗? 陈寅恪先生毕生致力于我国文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他在精读了我国经史古籍的基础上,又远涉重洋到美国、西欧学习各种语言文字。除古汉语之外,他熟识的文字包括了满、蒙、藏、英、法、德、俄、日、希腊、梵、巴利、西夏、突厥、中波斯、马札儿文等等。他以此为工具,广泛搜求中外资料,研治中国...
-
作者:傅资云
摘要:马克思关于教育的论述,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凝结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新人的设想。问题是,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究竟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还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的全面发展? 湖南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傅资云指出: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二卷第一二○页)人的全面发展要由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从...
-
作者:陆锡兴(1)
作者单位:(1)上海汉语大词典编篡处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发表了王伯熙同志的《六书第三耦研究》(以下简称王文),他强调以字形为主、兼及音义为出发点,对六书的转注、假借作了新的解释,这种努力是很可贵的。但笔者认为,王文还有可商榷之处。一、王伯熙同志虽然强调了以字形为主作出发点的原则,但文中并没有从文字的字形特点出发去研究转注假借,而是从词义出发,从词义的引申孳乳来整理文字规则。王文认为:"转注、假借字都是一些音同音近、字义相通或相关的字。"是"
-
作者:陈德华
摘要:由谷书堂、宋则行二教授主编、有北方十三所高校的部分教师参加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通常称为"北方本")修改再版,给人以清新之感。近几年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材和读物出版发行不下几十种,但是,稍微仔细地翻一翻,就能发现大多数面孔差不多。比较起来,《北方本》则是一本有一些特色的。首先,它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由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还不成熟。
-
作者:习文
摘要:取"一叶知秋"为题,评介方克立同志的近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用意有几层: 从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行观入手,沿纵的方向,自源头顺流而下,作系统的清理研究,撰为专著,这还是第一部。由它的问世,可预知今后将多有以浓重的纵线去勾勒凸现中国哲学各个方面的秋实硕果出现。此其一。近年来,开展对中国哲学范畴和范畴史研究的呼声日高。《知行观》一书,专就"知"与"行"这一对范畴的源起流变,用近三十万言的篇幅,详加研讨,堪称力作。
-
作者:靳绍彤(1)
作者单位:(1)湖南省《求索》编辑部
摘要:潘家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自己的美学见解。他自述他的见解是依据马克思的《手稿》得出来的。但他所提出的作为自己美学的理论基础的三个主要论据,在我看来,都是不能成立的。或许是由于观点上的原因吧,同是马克思的话,各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为了推进美学的研究,在此我想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对潘家森同志的理解提出几点质疑。
-
作者:桑边
摘要:《古史辨》第一册初版于一九二六年,已半个多世纪,第七册出版于一九四一年,也已四十年。这七册跨越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的古史论辨文集,由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所创编,罗根泽、吕思勉、童书业先后参与其事,参加讨论的学者则遍及全国。此书于八十年代初重印出版。今天重读,犹可感到当年史学界在古史领域摧毁廓清的虎虎锐气。论辨是由顾颉刚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开始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把这个造史的过程比喻为汲黯所说的"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