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凌
摘要:在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解放以来,我们对西双版纳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大面积种植橡胶、茶叶、甘蔗等,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森林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长期的毁林开荒,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使生物的自然形态系统日趋退化。据估计,解放初期,西双版纳的森林复盖率为63%,近年只余下28%,每年有大约二百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光。李凌著文指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西双版纳的森林按这个速度减少下去,到本世纪末,我国这块绿色宝地就可能变成荒地秃山,许多珍贵稀少的植物资源将被消灭干净。
-
作者:陈文林
摘要: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学术界对于人民币的价值基础问题就一直有争论。直到现在,看法仍不一致。为了推动讨论,我将所讨论的问题及不同观点整理如下: 一、人民币是不是信用货币大家都同意人民币是价值符号。但它是纸币还是信用货币,则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人民币是社会主义信用货币。卢钝根说,人民币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兑现的纸币,也不同于一般的银行券,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信用货币。
-
作者:肖驰(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试图从整体上解剖这位古代大思想家的艺术哲学。文章指出:王夫之诗学的中心是探讨艺术构思。他把"景"和"情"两个范畴提高和充实了,以此强调诗创作的知觉契机和审美直觉,规定了审美感情的必要伦理范畴度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他力图刻画典范的中国抒情诗产生的心理历程。文中提出:"兴"是中国诗歌艺术在心理学上的标志,王夫之发挥了这个古老理论,将民族诗歌的规律概括为拟物主义的抒情方式。他以"势"作为意象整合的结构,实际是诗情涌动之际于意象间突然建立的有机逻辑,充满时空的空白而能趋于无限。他对身观限制的强调不免过激,却反映...
-
作者:吴荣曾(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氏族制下面并无法律,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仍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习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有了国家以后,诸如血族复仇、发誓、神判、象刑等旧习惯,依然有所保留,不过其性质、作用都和原来不同,已转化为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其他的世界文明古国历史中也同样存在过。到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些保留于刑罚规范中的氏族制残余,已难于适应时代的需要,甚至对新法制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而也就逐渐趋于消亡。
-
作者:李映青(1)
作者单位:(1)陕西财经学院
摘要:郭继严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研究》一文中,提到Ⅰ(v+m)=Ⅱc这一实现条件具体化为两个补偿关系,其中的第二个补偿关系,即Ⅰ(v+m)b=(Ⅱb)c,我认为还有可以商榷之处。
-
作者:王富仁(1);罗钢(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2)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郭沫若早期美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的关系作了初步考察。作者认为,从哲学观到文艺观,郭沫若当时都主要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者的思想影响。雪莱、歌德、惠特曼、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对他的影响,奠定了他早期美学观的基础。西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一些美学家,如克罗齐、柏格森、尼采、弗洛伊德、佩特、王尔德等,以及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者的文艺学说,对郭沫若早期美学观也发生过一些影响作用,但郭沫若是站在浪漫主义的美学立场上对他们的学说进行吸收的,所以他们的影响尽管也给他早期的美学观增添了一些不同的...
-
作者:李江帆(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实物使用价值与非实物使用价值的论述,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虽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同实物消费品一样,也具有能够作为价值承担者的使用价值,因而也是具有价值的产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服务消费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日益提高。
-
作者:庞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历来多认为,作为过去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与五行,原属两个不同系统;而阴阳观念,则为《易》或八卦所固有。本文证明,五行、八卦、阴阳分别起源于三种不同的占卜方法:龟卜、卦卜、枚卜,代表了古老中国东方、西方、南方不同部族的文化。战国后期,三者逐步融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中庸思想为内容、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文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型的文化。
-
作者:康亦农(1);许昌明(2)
作者单位:(1)安徽企业管理学院;(2)安徽省计委经济研究所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上郭继严同志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研究》一文,有许多独到见解。但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郭文说,"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所阐明的不是社会生产的一般比例关系,不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
作者:戴玉林(1)
作者单位:(1)辽宁财经学院基建经济系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刊登的卫兴华同志的《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文,颇受启发。但是我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一贯的和统一的,并不存在相互矛盾的两种见解或两个定义"这一看法,不敢苟同,现提出来向卫兴华同志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