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桂钿(1);郭绍明(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2)中央党校理论班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柳宗元对自然之天的探讨和对神学之天的批判。认为柳宗元继承了古代唯物论哲学的传统,吸取古代天文学的成果,提出天人不相预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柳宗元的历史贡献。作者主张,既不可因为柳宗元在哲学上有贡献而拨高他的天文学思想水平,以及说他在许多方面都是"第一次"创见;也不可只是根据一两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把他说成是唯心论者。
-
作者:闻叶彬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发表的《宋初诗风续论》,感到有几点需要更正、补充和注意的地方: (一)209页引徐铉《骑省集》卷五徐铉与汤悦馆阁酬和诗来说明宋初诗风,不妥。《骑省集》是入宋后所编,按其内容和体例,前二十卷为南唐时所作。
-
作者:詹慈(1)
作者单位:(1)广东省民族研究所
摘要:居住在我国海南岛五指山中心地区的一部分黎族,解放前保存着"合亩"这种家族公社的组织形式。关于"合亩"的性质,我国民族学界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本文根据作者的调查,作了具体分析,把它们划分为三种不同形态:共有共耕;基本共有共耕;开始出现阶级和剥削。三种形态并存和演变的情况说明:"合亩"解放前处于从家长制家族公社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是瓦解过程中的家长制家族公社。
-
作者:蒋孔阳(1)
作者单位:(1)中华全国美学学会
摘要:《乐记》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上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它所包容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了分析研究,认为:《乐记》是由汉初儒者搜集、整理、编辑而成的,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并非是一人一时之作。《乐记》所论音乐起源的根本在于心物感应,音乐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但表现感情又须有节制,也就是要纳入理性的规范,所以情理适中的"礼乐"思想才是《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中心。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是《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乐记》提出了一个"和"字,认为:从个人来说,礼乐要"和民性";从社会来说,礼乐...
-
作者:钱伯海(1)
作者单位:(1)中国统计学会
摘要: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产品的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始终处于相互对应、相互平衡之中。这是一个既基本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就本期的平衡、历期的平衡、平衡中的不平衡三方面,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平衡原则,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以求消释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误会和误解,以利于正确地认识社会再生产诸环节的平衡关系和折旧补偿基金的运动规律,以利于科学地组织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和健全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作者:周蕖(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对美苏两国的高等教育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对比。作者认为,美苏两国的高等教育代表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不同是由美苏两目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历史背器的不同所造成的。作者还对五十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外国经验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对于外国的教育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只有了解外国经验的实质所在,并经过自己的消化和改造,才能对推动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有所裨益。
-
作者:盖国梁
摘要:《论诗词曲杂著》汇集了俞平伯先生1922年至1983年的诗论24篇、词论18篇、曲论12篇,是俞先生一生研究我国音韵文学的心血凝聚而成的一本书。俞平伯教授"五四"时代起就蜚声文坛,特别以其《红楼梦》研究方面独到的见解而为人们所熟悉。他考索我国古代韵文发展的源流演变和诗、词、曲的艺术特性,多有创见。
-
作者:许增纮
摘要: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鸦片战争中竟然惨败于一个远涉重洋、孤军深入、兵源和给养的补充都很困难的英国侵略者,其原因过去有不少著作曾进行过论述。但是,对鸦片战争失败与清朝吏治的关系却很少论及。许增纮最近著文专就这个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他的见解:
-
作者:魏金玉
摘要:封建经济时期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了解封建生产方式以及封建社会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魏金玉就此撰文,以农业中的劳动者与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相结合的方式为例。
-
作者:沈立人
摘要:本书汇集了作者从三中全会后到十二大前这段时间发表的主要文章25篇,内容有调整与改革、计划与市场、综合平衡、社会再生产理论四个部分,重点则在于改革。 (一)关于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的关系本书作者认为,调整是搞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关键,如果不能克服经济生活中的无政府半无政府状态,"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就无从着手";但是,又不能等到比例关系完全协调之后才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