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许精德(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摘要:《价值只能由笫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文认为,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影响价值实现。
-
作者:洪文达(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
摘要:本文不同意那些事实上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快的原因单纯归之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的看法,认为还应当看到资本关系社会化的作用,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来进行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垂死性是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属性之一。斯大林说的帝国主义三大矛盾达到极端从而形成革命形势,同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应当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有制外壳日益不相容,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物质条件等方面,来论证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这样,才能科学地作出三大矛盾的发展必将达到极端,...
-
作者:程贤敏(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四川省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解放前是奴隶制度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调查,和多年来国内民族学工作者对这个地区进行社会考察提供的资料,从原来凉山彝区所处的特定生产方式着手,对其经济、政治制度及婚姻家庭习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综合探讨了彝族奴隶社会人口再生产的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后,彝族各社会集团人口的交化情况、增殖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出了在凉山彝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一些设想。
-
作者:周为群(1);于德惠(2)
作者单位:(1)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思想战线》编辑室
摘要:目前经济学界在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上,存在着分歧的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由社会需要所规定的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般称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参与价值决定。这里编发的三篇文章,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社会需要与价值决定》一文认为,社会需要本身决定了各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也从总量上决定了价值量。
-
作者:山而
摘要: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史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有不少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著作相继出版。建国后,随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考古事业的空前大发展,加上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借鉴与启发等因素,就先秦以前的古史研究而言,确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是。
-
作者:肖罗
摘要:如果说,鸦片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侵入中国的开始,那么甲午战争就是世界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开始。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事物也如春潮般涌入中国,使当时的中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忘山庐日记》始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戊戌变法的前夕,每年一册,未曾间断。但毁于兵燹,现仅存1893、1894年合一册,1897、1898、1901、1902、1903、1906、1907、1908年各一册,共九册。
-
作者:林雨
摘要:这部约七百五十万字的目录学巨著,集古今诸家之长,补前人之缺,可以说是迄今最完备的一部中国历代丛书目录了。我国历代典籍浩如烟海。丛书的刊行,可追溯至汉唐的石经;而开后世丛书之体例者,则为南宋的《儒学警悟》。发展到近代,尤为兴盛。研究各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须在丛书中找寻材料。但由于丛书众多,子目浩繁(每部丛书少则两三件,多则四千余种),没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使用起来真如海底捞针。历代学者虽多有编纂,而往往囿于各家收藏。近代图书馆业兴起后。
-
作者:张翼星
摘要:古希腊哲学的前苏格拉底部分,历来是国内西方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叶秀山同志的《前苏恪拉底哲学研究》一书,填补了我们研究工作的某些"空白"。这本书广泛地搜集、吸取了国外的有关资料和成果,提出了作者自已的见解,并力图探求哲学思想发展的线索。对于各个基本派别中主要哲学家提出的哲学范畴,如何了解、把握它们的确切含义,直接关系到对整个思想体系和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作者依据当时思想、科学发展的水平,结合资料。
-
作者:陈述箴
摘要:长时期来,我国对生长在山野的森林没有合理的价格,就连被视作"用材林"的森林也没有明确的价格。只有木材才有价格。理由是天然林、国有林没有付出过劳动,砍伐才付出劳动。这道理似乎说得过去,但是在人工营造用材林的比重逐年增大、天然林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就行不通了。由于山林无价。
-
作者:李文俊
摘要:《滇史论丛》是云南大学方国瑜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云南地方史、民族史长期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之一,内容涉及我国云南省古代的历史、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全稿达一百万字左右,分成四辑:其余三辑,今后将陆续出版。《滇史论丛》第一辑的作者自序,是一篇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治学经验谈。方国瑜教授亲炙过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他在文中还介绍自己过去常"亲履边境,研究地方史事",并"参与界务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