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祖良(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正常过程。本文认为,应该用理性或辩证法揭示、促成这个认识过程,而不应知性地割裂这个过程。对于复杂事物的认识,在对矛盾一方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之后,仍有陷于知性的危险,因此,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上再提出知性与理性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用知性与理性去打断或代替这一正常认识过程,而是要切实地对矛盾双方分别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最后靠理性的综合作用连接矛盾双方。知性与理性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人们的具体认识过程起支配、指...
-
作者:黄英贤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个说法无疑是对的,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本质。但是,它能否概括国家产生的全部原因呢?黄英贤、吴少荣、郑淳三人发表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分析。他们首先指出,阶级统治的需要是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不能把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的阶级斗争简单归结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应该看到,植根于奴隶和奴隶主斗争中的平民反抗氏族贵族的斗争,对于氏族制度的结束和国家制度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说,国家不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
作者:宦乡(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我国必须采取"迎头赶上"的方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赶"的重点先要放在微电子工业(包括电脑工业)和生物工程这两个方面。为了说明这个思想,作者在文中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形势,研究了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例如改革管理体制,打破"部门所有制",实行国家领导,统一规划,以及建立我们自己的"硅谷"等等。
-
作者:胡潇
摘要:胡潇著文从质和量的对应上考察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他指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质上的对应运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变决定生产关系的质变。这是因为,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决定者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性质的基本决定者生产工具有内在的联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资料在生产关系中的经济形态必须与它在生产力中的技术形态保持历史的一致,生产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既是生产力性质的决定者,又是生产关系性质的决定者。
-
作者:华然
摘要:这本书编选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论文、札记29篇。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第二部分的21篇论文是全书的重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是人类思想史、艺术史的科学总结,是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指导思想。作者着重就经典作家关于文艺学中的真实性、典型化、人性、题材等基本命题作了论述和诠释,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卢卡契的以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文学观点和创作思想。第四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分析批评了我国当前文艺思潮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有害倾向。
-
作者:张小华
摘要: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古代中国历史上,东南地区的夷人和越人早在6000年前就已同美洲和大洋洲有了接触,并且出现过东南古民族向太平洋区域的迁徙。张小华指出,其接触和迁徙的上限大约在距今4000——6000年间,下限则为中国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他认为,促使这种接触交往及夷人和越人向外迁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从古史传说和古代文献上来考察,东南古民族向外迁徙的首要原因来自中原民族同东南民族为争夺土地而引起的部落间的战争。例如,中国古籍《逸周书·尝麦解》
-
作者:俞吾金;欧阳光伟
摘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对探求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欧阳光伟对此阐述了如下看法: 社会意识条件的第一层次,即现代西方哲学和现代西方科学、伦理、政治、宗教等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中,尤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空间技术、遗传工程、电子计算机的兴起,许多新的科学理论问题产生了,分析哲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科学在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统一和整体化趋向要求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光谈逻辑分析、语言分析已经不够了;科学的普遍的否定性发展使其本身...
-
作者:倪正茂
摘要:法律对科学知识的发展,历来不是无所作为的。几乎法律的一切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科技发展发生影响。面对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应起何种作用?倪正茂撰文指出,对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仅仅依靠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法律等手段。对于新技术革命来说,其三个方面都要求运用法律手段: 一、人才。人才问题不解决,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一句空话。他指出,我国的科技人才,存在两个"
-
作者:陈祖美
摘要:"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期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的概括。这个词虽是出于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但在解释其含义时却基本上沿用刘勰《文心雕龙》里《明诗》篇和《时序》篇中那两段著名的论述。遗憾的是在论述中刘勰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他自己曾提过的"时序"的不同,"
-
作者:孙辉
摘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变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多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对此多所争议,歧义颇多,亦不乏曲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从历史、思想、逻辑各种联系中再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形成的真实道路的专著,以它的某些真知灼见和逻辑论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划时代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有机统一中。然而,在马克思观点的形成中,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