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养琰(1);姚裕群(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教研室;(2)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经济科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离之后,在二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是经济科学研究对象的基础;经济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中去;经济科学广泛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手段和方法。当代经济科学在自然科学渗透和影响下,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科学群",其中包括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及其各分支学科。虽然当代经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体化、边缘化、效益化、数量化的倾向,但理论经济学仍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科学事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
-
作者:林欣(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国际法中引渡和庇护制度的新动向进行了研究,对政治犯问题,双重犯罪原则问题、本国公民的引渡问题,"或者引渡或者起诉"原则问题、可处死刑的罪犯引渡问题以及外交庇护问题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怀效锋(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摘要:作者认为,明代宦官干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君主制度发展到了皇帝对传统的皇权派生物——官僚制度不信任的地步,于是皇帝把宦官作为自己政治上的依靠力量。参预司法是明代宦官干政的主要内容。本文较系统地考察了明代宦官何以能参预司法、如何参预司法以及宦官参预司法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及恶劣后果。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南京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摘要:本文指出物质间相互联系过程含有物质能量过程与信息过程两大层次,提出了层次构成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了信息和信息过程在建构世界系统结构中的作用,分析了世界系统的历史进程,指出有序化过程是对无序化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为批驳热寂说提供了一条哲学思路。文章最后分析了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于相互联系律的贡献,提出了"三种矛盾类型"的观点。
-
作者:董辅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要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必须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的能力,具有改善经营,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且创造企业得以发挥活力的外在环境和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使企业有自己的独立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利润。它同满足人民的需要完全可以一致起来。这样,追求利润自然就成了企业经营的动力。为此国家要加强宏观方面的管理和引导。从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条件看,重要的是使资金、物资、劳动力和产品能够自由地流动。本文是作者提交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世界银行共同在北京召开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国际学术讨...
-
作者:郭齐勇(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熊十力"薪唯识论"哲学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熊氏以主体建构客体,充分肯定了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中的能动性,在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一些具有现代认识论意义的合理因素。熊氏对直觉主义创造性思维的阐发,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熊氏夸大了主体的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夸大了直觉、灵感的作用,他的思想终究带有唯意志论的倾向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
作者:张持平(1);吴震(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系;(2)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诸子学说的原型观念蕴含于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它们的启承关系构成了先秦文化的有机联系。因此,局限于研究孔孟老庄,忽视三代文化,就不能对先秦哲学的逻辑结构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反之.透过三代文化的帷幕,我们则可以窥见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的某些特有风貌。本文认为,三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殷周宗教观的发展趋向是:由对超自然的神性世界的盲目信仰,转向对充满生机的人文世界的理性探索。而这一发展过程的逻辑终点并没有滋生出哲学化的宗教理论体系,相反,通过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
作者:肖驰(1)
作者单位:(1)中国戏曲学院
摘要:本文从司空图的思维特征入手探讨《二十四诗品》的可理解性。文中提出:司空图是把道家哲人对实在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以及诗论家对诗美本体的省会三者统一起来。它既要求超越时间、因果的静观体知,又要求超越经验世界而进入实在。这同时也就把《诗品》置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的框架中。文章探讨了《诗品》的内在结构这个一向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详细论证了《诗品》品目之间并非不相连属,而系以象征道家天道观念的二十四气为线索,将一系列现象学审美范畴贯串起来。它既企图描述与天相类的人的情感变化,又表达着司空氏所体知的艺术精神的...
-
作者:陈孟麟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承寄刊登拙作的贵刊1985年第4期样书已收到。因我请人抄稿,漏五字而未发觉。此颇重要,请予勘正: 第126页第12行:"……指的是演绎推理",后面应加上"和类比推理"五字。
-
作者:康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的内容、性质、特点等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是觉醒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由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最后总是个人归于失败,人生价值被毁灭。从而,使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成为一种悲剧冲突。文章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探讨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文艺流派在表现这种中心冲突上所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它们外部的表现形态和思想内涵的各自特点,探讨了它们其后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正确地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