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厉以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我国当前条件下,由于利息率变动对投资量变动的影响微弱,利息率调整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作用具有局限性,所以有必要把对投资信贷额及其增长率的控制,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作为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主要手段。本文还认为,当前由于利息率变动对储蓄变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采取调整存款利息率的方式来影响消费与储蓄之间的比例;但考虑到消费基金总量的增长可能来自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增长,这样,存款利息率对消费基金总量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要控制消费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控制仍然是主要的金融手段。
-
作者:李成瑞(1)
作者单位:(1)中国统计学会
摘要:由国家集中控制货币发行,同时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以求得供需平衡,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我国过去财政、信贷与物资综合平衡的经验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阐述了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控制货币发行、加强宏观经济控制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并且论证了加强宏观控制与建立新的微观经济机制的内在联系。
-
作者:张穹(1)
作者单位:(1)最高人民检察院二厅
摘要:本文考察了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刑事政策的概念和研究刑事政策的流派、学说进行了探讨,从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刑事政策对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事政策的作用。作者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为了预防犯罪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施行这种政策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以研究犯罪的原因和预防犯罪为宗旨的,并以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本人为中心进行的。刑事政策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可划分为萌芽、成熟、发展三个时期。二次大战后,资产阶级刑事政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采取了立法...
-
作者:季红真(1)
作者单位:(1)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
摘要:本文认为自从粉碎"四人帮"以来,时代变革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解放与禁锢、改革与守旧、进步与落后的矛盾是这个时代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到精神心理全部社会生活的最主要的矛盾。新时期小说正是在这种社会的主要矛盾运动中发展深入,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展示了丰富的文学主题以及这些主题中纵横交错的复杂意向。作者认为,新时期小说的诸多分散主题中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即作品以不同的标准在对各种文化思想的择取中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本文上篇回顾分析了几年来小说主题由表及里的演进过程,已发表在本刊1985年第3...
-
作者:陈桥驿(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地理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公开出版,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目前我国出版的普通地图集或专业地图集中,论篇幅之宏大,是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作者用对比的方法,举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编绘的地图集,说明这本地图集和我国传统的古典式的示意地图不同,它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用现代绘图方法绘制的历史地图集,不仅具有完整的地理意义,并且具有精确的计量意义。图集的内容很丰富,除了仍然保持详细描绘政区沿革的特色外,还包括了大量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具备了现代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要素。不过,还...
-
作者:林世昌(1)
作者单位:(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摘要:本文认为,研究商品经济,既要看到商品生产一般,又要看到商品生产特殊,把商品生产一般与商品生产特殊辩证地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诸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各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可以说,没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发展,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
作者:王向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必须控制。因为大城市的经济效益并不一定比中小城市高,而带来的环境效益却比中小城市差。控制城市规模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它包括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控制人口迁移增长率两个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卫星城和把大城市的工业向乡镇扩散。为此就要制定与控制人口的要求相一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得人口的控制同发挥大城市的中心作用相统一。
-
作者:瑞来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篡乱交织着民族间的斗争,以及绵延不断的人民起义,作为这一时代特有产物的士族,他们是以什么方式生存于乱世的呢?人们常常说起的"魏背风度",又是什么样子?考诸《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还似乎难以在头脑中聚成一幅清晰的影象。而当我们阅读《世说新语》的时候,那魏晋风度油然跃于纸上,真是"面目气韵,恍然生动"。
-
作者:陈孟麟(1)
作者单位:(1)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对吴建国的《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一文提出商榷意见,并就类概念的发生及其涵义的演变以及如何描述、概括这一过程,作出自己的考证和分析。本文认为,"以类命为象"→"察类明故"→"辞以类行",才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类概念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它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萌芽、产生和逻辑科学的建立。只有这样划分和概括,才能较好地体现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统一、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才能进而分辨墨辩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同异,研究中西逻辑史发展的不同道路。
-
作者:丁东
摘要:编辑同志: 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上于光远同志的文章《从世界和中国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我感到颇受启发。但文中说,"斯大林有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他要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他建立起来的模式,……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