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景华(1)
作者单位:(1)长沙水电师范学院
摘要:大凡了解世界史的人都知道,17世纪的荷兰是西欧经济领先发展的典范。它以商业贸易的特别发达和商品经济的普遍繁荣而著称于世。"人们似乎只要闭目一想,荷兰那千帆竞发、通行全球的海上马车夫形象便会跃然映入脑海"。可正是这个海上马车夫,却在18世纪后迅速地走下坡路。
-
作者:江伟(1);王强义(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2)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分别就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基本原则的体系、合同诉讼管辖、群体代表诉讼、检察机关参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法院调解、特别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等方面经过修改后的发展、变化和充实的内容作了阐述。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在立法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作者一一提出了如何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这些意见主要是:在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体系中应排除法的一般原则和具体制度原则,并在概括规定诉讼法部门群的原则的基础上,突出规定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协议管辖制度应改变对国内民事诉讼限制过严的状况,使之与涉外民事诉讼的规定统一起来;应进一步明确群...
-
作者:戴园晨(1);黎汉明(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美国迈阿密大学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也正是双轨运行不断冲突和不断发生矛盾的阶段。劳动力的流动和工资分配也是如此,劳动力流动度高的一块正冲击着流动度低的一块,工资性收入分配灵活的一块正冲击着还不那么灵活的一块。面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人们正在为劳动力流不动而感到苦恼,却又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而与此同时,又在为已经流动起来的那一部分中与"活"一起出现的"乱"所形成的冲击而顾虑重重。作者对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间、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状况和特点进行了考察,并对解决劳动力流动和工资分配中存在问题的出路进行了研究。作者...
-
作者:朱勇(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
摘要:作者认为:法律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法律的制定方面,遵循"则天立法"原则,以"天"为制定法律的最终根据;在法律的实施方面,实行"刑狱时令"、"灾异赦宥"及"以命抵命"制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传统的天人合一论及天道自然观中阴阳五行、自然和谐理论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古代统治者重视"德刑二柄"的南面之术相关。古代法律的这一特征使自身披上了一件先天合理的外衣,也在具体的适用过程中使其具有较强的灵活随意性和自然神秘色彩。中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较为发达,司法与行政合一及民众耻法鄙讼等现象,均在一定程度...
-
作者:尹鸿(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现代新感觉派的形成背景、创作特色和历史演变,认为新感觉派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都市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感受,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焦虑体验。新感觉派小说已不再注重表现人物外部的社会关系和环境,而注重表现和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现实;它抛弃了传统的情节化的叙事模式,而通过对人的心灵的透视或感觉的临摹来表现人生和世界,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感觉化的叙事方式,从而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段。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的探索实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
作者:林定夷(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以往科学方法论学者关于"问题"的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问题"的新定义;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这是最广义的问题定义。由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并界说了"疑难"、"科学探索性问题"等概念,讨论了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的关系。在这一讨论过程中,作者充分强调了问题学研究的重要性。
-
作者:詹克明(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摘要:本文提出并讨论了系统中的几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单纯依据逻辑推演,能否从低层次运动方式推知高层次运动方式;两类系统控制及其优化;系统的序变能力:系统的序变方式;环境对系统演化方向的作用;自然系统有序化趋势的动力来源。作者从概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出发,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景天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摘要:本文分三个层次对社会科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从"基础"概念谈起,在与数学基础研究的比较中引申出社会科学基础的根本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三个基本特点。二是通过分析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而引起的一系列悖论,讨论了"社会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提出了以"层次论"取代"二元对立"。三是讨论了现代社会科学之所以可能形成独立基础的理由和条件,提出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以这三大方法为...
-
作者:高华平(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原始艺术诗、乐、舞三者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衰,都必定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对于四言诗的兴盛与衰落,也必须而且应该从原始音乐和舞蹈中去寻找原因。四言诗直到它的《诗经》鼎盛期,仍然只属于原始型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原始歌曲创作中诗、乐共时并发的特征,它的兴盛和建构则基于原始音乐中两个汉语音节一拍的形式。随着诗从音乐中独立,随着"新声"的出现以及合乐诗歌创作状态的变更,四言诗失去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而必然走向衰亡。
-
作者:石秀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对全国21个城市47家各类国营大中型企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问题。作者认为在人们工作积极性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要求与精神追求、投入公平与结果公平、维护亲密的人际关系与相互竞争、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四种心理冲突;在经济组织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中存在着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多劳多得与平均分配、融洽感情与激发竞争,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四个两难处境。这些冲突和困境相互作用,成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走出困境并解决这些冲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