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翼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列宁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但究竟如何评价列宁主义,则是当代激烈争论的大问题。如何评价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思想,特别是如何评价列宁在生命最后时刻所口授的、通常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一批论文和信件,更是当代国际国内有关列宁思想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所要评介的这部著作,正是围绕这个焦点,把列宁的思想置于20世纪世界历史的总体格局和俄国的特殊国情中去考察,同时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尝试和解决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去考察,提出了既不同于西方学者,又不同于苏联学者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该书共分...
-
作者:黄侯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对创造社作家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考察,认为创造社的作家具有张扬自我,渴求个性解放;勇于反抗,激烈攻击旧事物;大胆创造,狂热向往未来理想;以及不断进行自我扬弃、追赶新潮流等文化心态特征。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对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演变、影响等进行了剖析,认为这种文化心态既有深刻的时代印记,又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剧变时期,一群追求进步、革命而又涉世不深的文学青年心灵的震荡和历程。
-
作者:李克强(1)
作者单位:(1)全国青联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经济中二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这种三元结构已在中国形成。由二元结构转变为三元结构,并不意味着距离国民经济结构一元化的道路更漫长了,而是加快了结构转换的进程。作者分析了三元结构在我国形成的客观条件、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推动三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条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作者:方恭温
摘要:本文认为,虽然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的设想已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否定,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结合的问题至今在经济上尚未实现,理论上也存在争议。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结合的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具有共同的生产力基础、通行着相同的原则、在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和生产目的上可以兼容等方面,阐述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又分析了结合中的矛盾。文章认为,要把商品经济引进公有制中来,必须改革现行公有制的产权关系。文章强调指出,商品经济是一...
-
作者:王积业(1)
作者单位:(1)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矛盾,即人口急剧增长与农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农业与工业、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发挥地域优势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引进产业与国内原有产业的矛盾,以及三次产业间的矛盾,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明确产业发展序列和重点。作者指出,在国民经济成长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继续轻型化难以为继,重新走重型化道路也不可取,应当选择向基础产业适度倾斜、轻重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实现这种战略,最根本的是...
-
作者:马涛(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程宜山同志的《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是一部功力扎实、反映张载哲学研究最新水平的著作。较之以前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其它论著,程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新的科学方法。作者突破了传统的两大阵营(唯物和唯心)和几大块(如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的理论方法的束缚,引进了范畴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新方法。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基本特质或特点,都集中表现在它的范畴之中,所以范畴分析的方法对每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性质的辨析都是行之有效的。
-
作者:陈韬(1)
作者单位:(1)辽宁教育出版社
摘要:现象学是当代西方哲坛上的一大显学。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它感兴趣的学者逐渐多起来了。不过,就我所接触到的文献看,我们对现象学的研究还处于介绍阶段,而且,人们往往把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比如,把它当作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方法)来加以介绍。近读尚杰所著《语言·心灵与意义分析》一书,从总体上来说,该著似乎也属评介性的,但它不限于现象学方法方面,而是力图把其创造者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体系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作者:李醒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周德海先生在《对〈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文的商榷》的文章(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周文")中,对我四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中的部分观点提出商榷。这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了有关问题。现分以下几点予以答复。
-
作者:孙立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特征及其所特有的错位与失衡。作者认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在面临外部现代性挑战的情况下强行启动的。在它的初级阶段,政府充当着现代化推进者的角色。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可以而且需要采借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已有成果,以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它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试图作全面推进,又会带来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所特有的错位和失衡现象,指出了它所面临的困境。
-
作者:罗宗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嵇康是历史上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之被司马氏集团所杀,并不是因为他和曹魏集团有什么密切联系,而是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处世方式、人生理想以及刚直峻急的个性,使自己不知不觉之中处于社会批判者的地位,触痛了虚伪矫饰的名教中人。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世间鄙俗的无法容忍,也使他同竹林其他名士的佯狂傲世而不触及时弊的处世方式有了本质的区别。嵇康的悲剧,也暴露出但求自适、无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构架的玄学作为人生哲学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