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廷湘;谢地坤;陈卫平;朱寿桐
摘要: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科学与民主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与启蒙意义。但在近二十年的某些所谓“反思”当中,其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方向的形象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今年恰逢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为正本清源,本刊约请相关学者以笔谈的形式,对近二十年来的某些“反思”进行再检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提出,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的创造性应用,更在于强调人的解放与新道德的统一,因此新派人士拣择西方...
-
作者:王韶兴(1,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在19世纪时代背景下,第一国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早期"社会主义国际联合组织"为载体,以夺取政权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积极展开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有力地回应了无产阶级理论自觉与组织化斗争的时代诉求,并对20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动展开和民族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域下,第一国际继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启了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序幕之后,以新的组织形态、理论观点和政治实践的互动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为其后的第二国际、共产国际以及被压迫民族国家内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兴...
-
作者:刘全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5
摘要:先秦时期黄帝被"百家言"的起点,是自古相传的黄帝故事和言辞。春秋时期对黄帝故事的言说主要集中于德行和征战,二者在《逸周书·尝麦解》中得到了结合。同时,黄帝与炎帝征战也衍变成黄帝与蚩尤的对抗,原因在于炎帝德行的流布以及黄、炎后裔的合流,随后黄帝故事风行于战国。黄帝言辞源于"先王之书",它们使黄帝成为"先王之道"的代表;战国时期,黄帝先以言说内容的形式出现,随后变成独立的言说主体,并以"师"的身份进行训诫;在此基础上,黄帝的身份在师徒之间变换而又偏向于"徒",与之对话的人物多出于虚构,至此黄帝完全成为诸子学派的代言人。
-
作者:赵力涛(1);李玲(2);黄宸(3);宋乃庆(4);赵怡然(5)
作者单位:(1)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教授重庆400715;(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重庆400715;(4)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重庆400715;(5)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政策系
摘要:2006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新体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较大分歧。基于访谈和对西部某省所有小学2008—2013年校级数据分析,发现省级统筹改革是一个组合式改革,包括普惠性项目和特惠性项目,二者配置原则、受惠对象和分配效果均不同。利用普惠性投入保障基本的经常性开支需求,利用特惠性投入保障非经常性开支需求,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发展性需求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两类项目投入力度的相对变化,影响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的变化方向和幅度...
-
作者:薛澜(1);俞晗之(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全球治理概念产生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领域,但其远离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反思。21世纪以来,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治理研究逐渐成为新趋势,中国学界对此还缺乏重视。以公共管理研究视角构建治理"问题—主体—机制"的分析框架,将二战以后的全球治理实践活动归纳为全球治理旧范式,以此分析过去二三十年世界变化所引发的治理问题和治理主体的变化及其导致的传统治理机制失灵与不足,可以反映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结构性转变。在全球治理新范式中,治理的问题、主体和机制及其关系都更为复杂,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观念也需要随...
-
作者:孙国峰(1);贾君怡(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研究员北京10080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29
摘要: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界定和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可以发现: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通过资产创造负债的会计手段创造信用货币所形成的银行影子,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货币转移途径扩张信用形成的传统影子银行。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用扣除法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度发现,银行影子在信用货币创造中占比较高,对经济运行和社会财富分配有重大影响。故有必要明确划定银行扩张资产创造信用货币的边界,针对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分别设计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
作者:于飞(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我国民法理论尚未对"为什么民法同时需要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两个原则"作出根本的回答,实践中在这两个原则的裁判适用上还存在严重的模糊和混淆。公序良俗原则针对法律行为的内容进行"内容审查",诚实信用原则针对权利的具体行使行为进行"行使审查",两原则在适用范围、保护对象、标准设立、法律效果上有重大差异。在格式条款这一特殊领域,出现了以诚信原则进行"内容审查"的现象,这是追求结果的高度均衡这一目的所决定的,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公序良俗与诚实信用两个标准的差异性。
-
作者:季卫东(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社会自治和个人权利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既有的法律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成为历史必然。通过梳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从中提炼出关于秩序正统性的若干种最基本的理论主张: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社群主义性质的公共哲学以及科学的历史唯物论,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现代法治精神存在内在矛盾。某种具有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国家观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的法律意识形态,公正程序则构成整合的制度基础。
-
作者:赵敏俐(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近年来的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相发明,为我们重新认识殷商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盘庚》和《诗经·商颂》为代表的殷商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第一批可以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相证明的可靠的文学作品。作为这一时代的散文,在以实用为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了记言与记事散文的初步形态,奠定了周代以后中国散文的创作传统与抒写模式。作为这一时代的诗歌艺术,则包含着记述历史、传扬宗教观念、表达文化思想等多种功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开《诗经》创作之先河。...
-
作者:曾令良(1);古祖雪(2);何志鹏(3)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3)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编者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曰益提高。同时,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如何适应既有国际规则,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如何处理好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关系,进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是在新时期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201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了以“理论建构与现实回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