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志鹏
摘要:国际法治的中国表达,即中国如何在国际事务的法治化进程中发表自身的观点、阐述自身的立场、呈现自己的主张、说明自己的实践、显示自身的存在、体现自身的参与。中国对于国际法治的方向与进程的表达是在国际关系中彰显中国观念和立场的重要部分,作为法治中国与国际法治互动的主要连接点,它不仅构成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国在迈向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国际法治的中国表达与法治中国的世界表达(中国将一个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形象展示和传递给全世界)是中国法治主动向国际法治施加影响的两个相...
-
作者:古祖雪
摘要:“依法治国”中的“法”是否包括国际法?或者,国际法是否是治国之法?这是法学界,特别是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法理回答和适当的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法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
作者:杨继军(1);范从来(2)
作者单位:(1)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46;(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采集22个中国主要贸易伙伴1984—2012年的数据,利用System GMM方法剖析"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时期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规模、实际有效汇率、石油价格、固定资本投资等变量显著扩大了全球经济波动,但是"中国制造"显著抑制了各国产出增长率波动,显著降低了发达国家物价水平的波动,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维系在"高水平、低波动"区制。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制造"是一个长期变量。中国应利用全球价值链重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加工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面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贸易制裁,有选择地使用"镜像策略",选取对方同一行业或者相似企...
-
作者:于春玲(1);陈凡(1)
作者单位:(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沈阳110169
摘要: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从追求到批判、从宏观辩证批判到微观机制考察的转向,技术批判在促成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在经历了从对现代启蒙原则的先验认同与追求到自觉反思与批判的转变后,确立了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这一历史时期,借助对"劳动"、"生产"、"实践"、"工业"、"工艺"、"分工"等的考察,马克思思考和回答了技术的本质、技术的价值、技术的实践和技术的异化等问题,从宏观上分析了现代性的普遍性、困境及其暂时性、现代人的解放以及现代性...
-
作者:王伟光(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起点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起点新阶段团结全党、统一全党,开展伟大斗争,继而赢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观察、分析、判断和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是顺应世界历史时代潮流的理论应答,同时鞭辟入里地分析国内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顺国内发展大势而为,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发和深度丰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
作者:范如国(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现代社会高度复杂又充满不确定性,现代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实施复杂性治理,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在解释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往往陷于无效状态。实践表明,社会复杂性治理涉及多层次社会工程性设计与分析,治理行为本身是一项工程性社会实践,社会治理需要严谨的社会工程学范型,社会工程学范型是治理理念实现的具体形式。混沌与分形设计、协同与控制、"二相"性与并行治理、社会仿真与社会计算等,是现代社会复杂性治理工程学范型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机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社会复杂性治理及其工程学范型,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有...
-
作者:李永友(1)
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摘要:在财政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能否成为治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国县级截面数据,利用空间系统估计方法,对转移支付融资和分配机制与相邻县之间财政竞争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转移支付整体上并不具有协调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作用。因为在控制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后,无论是对财政竞争工具的直接效应,还是通过影响反应函数斜率对财政竞争工具的间接效应,中国转移支付机制都在整体上强化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尽管作为中国转移支付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有显著的弱化效果,但所占比重...
-
作者:李训虎(1,2)
作者单位:(1)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作为客观现象的口供依赖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成为诸多问题之源。历次修法虽努力改进,却一直未能走出治理模式固化、治理策略悖反、治理心态矛盾的困境。立足于对口供依赖进行功能分析、文化解释以及现实考量的多维解说,从法官角度展开再阐释,作为身体治理与思想治理媒介的口供,在慰藉心理、规避责任的背后,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补强刑事裁判合法性。刑事裁判合法性重塑与口供治理的协同推进,将会改变既有治理主体与被治理者的关联方式,对现行封闭式刑事司法治理模式产生冲击,进而促动中国刑事司法治理发生转型。
-
作者:包伟民(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以地方志为主的存世宋元文献中关于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的记述,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格局,但绝大多数作乡—里编排。及至北宋中期,从前代承续而来的乡里制已被废弃,实际运行中的乡村基层组织逐步乡都化,所以文献记述与制度运作之间出现了落差。从唐入宋,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户组织、以一定人户规模建构起来的唐代乡里体系,随着历史演变发生地域化与聚落化的制度蜕化,其中地域化是主要方向,结果是业已普遍蜕化成为地理名称的某乡某里等被地方志编纂者作为一种地域标识体系记载下来。入宋以后,帝制国家出于管理需要,重新组建的乡管、乡都等联户...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 一、请登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点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系统”进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