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先亮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性质、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新型城镇化”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似乎例外,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论述。其实,“新型城镇化”与“语言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民语言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
作者:晁福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先秦社会的最高权力起初以"神主"的面貌出现。夏商之"王"虽是社会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却受到神灵世界的束缚。周天子挟"天命"以令诸侯,王权虽然增强,但被牢笼于宗法与分封制度之下。随着宗法分封制度颓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手中的权力远胜于前,民众亦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民本"理念成为当时先进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共识,各国君主亦以"民本"为君权张目。专制君权在战国后期方粗具规模。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由弱而强的演变之路,即渐次摆脱神权束缚、制度牢笼和民众舆论羁绊的过程。
-
作者:张康之(1);向玉琼(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教授南京210023;(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95
摘要:信息技术正通过网络塑造一个似乎与自然和社会并列的虚拟世界。在这一世界之中,信息流动突破了所有界限,实现了社会的再度脱域化,以至于物理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政策问题建构权获取的障碍。这一方面使社会问题能够瞬间到达每一个网络终端,在得到广泛关注的条件下转化为政策问题;另一方面,在从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意愿表达从网络的任何节点开始,可以自由地进入政策问题建构过程。由此,政策问题不再是既往的地方性问题。同时,政策问题建构权也呈现为在整个网络空间中的扩散状况,表现出流动性特征。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社会的...
-
作者:乔以钢(1);宋声泉(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2)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武汉430072
摘要:晚清时期尽管经历了"小说界革命",但小说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承认。事实上,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不仅与"小说界革命"的倡导有关,而且同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革密切相联。这具体表现在:民国建立后,政体变化带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文化意识形态趋于包容,加之商业资本的推动,促使"小说界革命"的后续社会效应得到显现,小说禁忌的"闸门"终被开启。其后小说文运渐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小说"的总体看法,这又与知识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探讨近代小说之兴起,有助于重新认识民国初年在中...
-
作者:杨菊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通过对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和社区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测量,发现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入水平一般,且各维度的融入状况差别较大:制度约束和结构排斥使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进程严重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凸显融入的差异性;乡—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不如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表现出融入的分层性;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社区依赖性;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联接影响流动人口的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互动性。推进...
-
作者:汪海燕(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摘要:刑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其内核是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在审判阶段通过庭审方式解决。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中,逮捕"绑架"审判,审理方式以审查案卷笔录为主,庭前会议实体化,以及法庭审理仅以定罪为中心,均在一定程度上虚置刑事审判程序,使其流于形式。在构建庭审中心裁判机制以及落实"权责一致"办案责任制的背景下,有必要消除庭审虚化的成因,建构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结构,实现直接言词原则的庭审方式,合理定位庭前会议功能,调整定罪与量刑并重的庭审内容,在诉讼制度层面实现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实质化。
-
作者:刘同舫(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州510631
摘要:反思和批判启蒙理性是启蒙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现代人制衡启蒙神话及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需要从外在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及内在的思想史视域来加以把握、检审,在充分肯定启蒙理性及现代性成就的同时,正视其自身的内在矛盾,揭示其所导致的社会危机,并梳理、反思和借鉴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否定性批判,以此为启蒙理性及现代性危机提供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解决路径。马克思把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批判转化为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重构,把对...
-
作者:张守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税制变迁是国家法治发展的缩影,它不仅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要素密切关联,更与法律要素须臾不可分割;应从法律视角审视税制变迁所涉及的各类核心问题,并不断完善税制的价值、结构和功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特定"时空",使历次税改呈现连续性与差异性、周期性和建构性等多重特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是对税改最基本的法治期待。2014年开启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应继承既往经验,正视现实问题,坚守基本价值,以推进税收法治和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
作者:彭希哲(1);胡湛(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2)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当代中国家庭经历着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且内嵌于社会转型之中。对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家庭规模小型化与结构简化、家庭人口老龄化及相应的居住模式变化、非传统类型家庭大量涌现等是我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主要趋势。当代家庭具有"形式核心化"与"功能网络化"特点,核心家庭大多有其"形"而欠其"实",因而不能将中国家庭变迁模武简单归结为"核心化"。现有家庭政策呈现"去家庭化"与"再家庭化"相博弈的特征,迫切需要在尊重传统及把握趋势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系,支持和引导现代家庭发展。
-
作者:赵万一(1);赵吟(1)
作者单位:(1)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重庆401120
摘要:中国新一轮公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实现从管制型公司法向自治型公司法的战略转型,其立法要旨是充分尊重公司的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确立此项目标的可能性在于制度逻辑考量下的内生性要求,必要性则在于国际竞争视域下的现实性需要。其目的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公司自我意志的自由表达,意在指导市场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去追求其自身的正当利益。在此基础上围绕公司的组织形式、设立条件、治理结构、营业自由、管控体制、淘汰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构建。自治型公司法应树立以效益为基点的均衡发展理念,在全覆盖式的法律框架结构下,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