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钢(1);廖建辉(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国网能源研究院
摘要:一、引言起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业化进程对世界发展意义重大。工业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改变了人们使用能源的方式,然而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集中利用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结果,其中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即是最为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难点在于发展与减排的交织和取舍难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构成世界人口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进行高强度减排,势必有较大阻力,甚至有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的风险。经济学家普遍认可,发展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目前为止人类能够获得高水平生活的...
-
作者:王露璐
摘要:迄今为止,费孝通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作出的“乡土性”论断,仍是看待乡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视角。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道德生活样式和对人与人之间公平、公正关系的基本理解。今天,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相伴随的,是以农业的工业技术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流动性、市民化为基本内容的乡村社会变迁。
-
作者:刘作翔
摘要:权利平等问题,是平等问题在权利现象上的具体体现和反映,与权利理论、权利学说相伴产生并成为其重要组成内容。它以启蒙学说为肇端,经历了自由主义、历史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法团主义、多元主义等多种学说和思潮的洗礼,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思潮对于权利平等问题都有不同的解读。自由主义提倡“天赋人权”说,视权利平等为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和自然属性;
-
作者:邓大才(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武汉430079
摘要:产权与治理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通过单位来体现和衡量,因而也可以通过单位来进行深度考察。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的关联性主要体现为对称性:对称性强,产权、治理的绩效相对较好;对称性弱,产权、治理的绩效则相对较差。单位的对称性主要由结构的均衡性、层级的对等性、规模的适宜性、边界的完整性、职能-权利的对应性及单位形成的内生性六大因素决定和影响。这六大因素中,结构的均衡性、层级的对等性、规模的适宜性,属于决定性因素;边界的完整性、职能-权利的对应性属于衍生性影响因素,在特定情况下起重要作用;而单位形成的内生性则...
-
作者:朱景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法治评估不是简单地对法治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处理,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有着不同社会结构、处在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法治评估的可能性问题。法治包含规则之治、平等实施和良法之治几种不同的含义,但每种含义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条件,需要类型化处理。"规则之治"有赖于社会的稳定程度,对迅速变化的社会没有实质意义。平等实施有赖于法律资源的充分性,在缺乏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平等实施,而需要寻找成本低、替代性的措施和适合本地特点的方式。良法之治有赖于对什么是良法达成共识,不能以一种模...
-
作者:张栋(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42
摘要:近年来,中国刑事证据立法日益丰富,初步形成了证据制度体系。但是,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和非法证据排除这两个重要证据规则的适用情况看,刑事证据立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法律适用或者制度执行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证据制度体系没有实现优化配置。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并非否定我国当前的证据制度体系,而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遵循证据适用规律,在立法论层面上优化证据规则设置,消除妨碍证据制度优化适用的不合理因素,从而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运作,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要实现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立法...
-
作者:苏治(1);徐淑丹(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1
摘要: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将技术进步分解为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使用1991—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结合数据包络多期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考察中国经济在技术要素作用下的发展路径及收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近2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技术效率贡献度不高,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技术进步有效性的真实驱动力;行业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改进,而当技术创新或改进低迷甚至停滞时,技术效率提升体现为对技术创新的替代和互补,以维持技术进步的有效性。垄断程度高的行业的技术效率提高主要依靠...
-
作者:张凤阳(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要:"民族"与"国家"有不同的渊源,其行动旨趣也大相径庭。前者是"共同体"谱系的一个分支,为个体成员提供情感归属;后者出自"统治体"一脉,核心构造是一套具有暴力色彩的政权组织系统。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发展将整合政治秩序的现代国家建设任务提上实践议程,但也导致古典共和公民动员模式的渐次失效,遂为古老民族意识的现代性敞开了空间。绝对主义时代出现的领土型国家,促成超越原生族群多样性的大尺度民族建构,亦对这种民族建构施加了政治规约。作为里程碑事件的法国大革命,进一步使国家主权与单一性的人格化统治者脱钩,将民族国家的命运共同...
-
作者:吕守军(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2007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经济增长的“大稳健”时期跌入长期停滞的转折点。自那时以来,新古典经济学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概念不断被质疑。宣扬西方“普世价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念声称,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将成为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永不熄灭的引擎,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趋同发展,将以美国模式的全球胜利而宣告“历史的终结”。
-
作者:李永东(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重庆400715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不少作家以之作为创作题材。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的写法"和"士兵的写法"两种。中国作家的大屠杀叙事存在民族国家和阶级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美籍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