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永进(1);盛丹(2);李坤望(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天津300071
摘要:中国企业成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出现急剧的负增长,致使大企业数目偏少,成为"中国大企业缺失之谜"。借鉴Shimomura和Thisse的思路,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大样本数据,运用De Loecker和Warzynski方法以及Boone指标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竞争缺乏和差别化政策均显著抑制了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长。受政府扶植和补贴企业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垄断地位,帮助其在短期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但也使得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进行技术创新,阻碍企业的成长。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亟需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
作者:陈庆荣(1);杨亦鸣(2,3)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南京210097;(2)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3)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徐州221009
摘要:诗歌是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诗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甚至形成了中国人在写作和阅读中对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之文句的特殊偏好。采用眼球追踪技术考查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押韵和诗意理解的认知机制,发现中国古代诗歌阅读具有全时程的押韵效应,即押韵预期在早期阶段对诗歌韵律生成的调控和在晚期阶段对诗歌语义理解的制约,使得中国人在阅读过程中期待声律和谐、形意相合的文句。据此展开的相关研究,可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语篇加工机制的探索提供初步的科学路径。
-
作者:胡安宁(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与以家庭为依托的基本养老模式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支持直接影响到大多数老龄人口的生活水平。现有理论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孝道的内涵逐渐从传统意义上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辈分关系和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义务,转向相互亲情与辈分权威并存的双元模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的数据,探讨了权威性孝道与相互性孝道这两个孝道基本维度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孝行产生联系。多元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强调权威关系和子女角色义务的权威性孝道更能促进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而强调亲情、代际对等地位的相互性孝道则显著促...
-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近代美学把艺术之美作为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学的唯一立足点,从而成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失落了艺术作为"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这一原初的反思性本质,成为当代艺术危机与衰落的理论根源。未来美学的新转向是从文艺美学转向政治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从"感觉的完美性"转向"存在的完美性",恢复美学的理论思维和超验维度。当美学的立足点从艺术转移到政治,以"制度之美"和"人性之美"作为美学的立足点去反思存在的完美性,美学就成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是美学的原初形式,柏拉图作为政治美学的开创...
-
作者:杨瑞(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家庄050024
摘要:近代中国的乡村改造理论与实践发生了重要的社会转向,到20世纪20年代,农村问题成为人们进行学理探讨和社会改造的核心概念。各派的解决理路和解决方案互有交集,但各具特点。服膺欧美功能学派理论者以单独的村、市镇或县为单位从事改造,中华农学会及留日农村经济学者侧重从租佃关系探求出路,国民党则从经济、技术和组织层面入手展开"新农村建设",中共及左翼团体超越诸派,观照内外,从社会化角度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各派试图借助乡村的工业化、都市化或社会化等手段,转换乡村与都市空间关系,同步造成现代农村的新形态,然而却不免陷入改良的泥...
-
作者:李宇明
摘要:语言交际变体自古至今获得了一次次巨大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及其功能得到了丰富发展,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促进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语言学研究手段的进步。这些进步与发展,一直都是在语言技术促进下得以实现的。当然,本文所谓“语言技术”是个广义概念,既指对语言进行处理的各种技术,也指对语言交际过程(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贮存)进行辅助及处理的所有技术。
-
作者:赵蓉晖
摘要: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的先哲早就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社会行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新的时代给语言带来新的变化,使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功能特点。
-
作者:黄行
摘要:人类语言文化等人文现象最大的特性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并非任意和无限的,而是有其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因此人类语言和文化又都存在统一性和普遍性的方面。
-
作者:李旭超(1);罗德明(2);金祥荣(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310000;(2)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杭州310000
摘要:合理的企业规模分布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层级体系优化的必要条件。从资源错置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企业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规模分布偏离了由生产率分布决定的最优。规模扭曲系数与生产率负相关,高效率的企业因"约束"而无法长大,低效率的企业因"补贴"而不合理膨胀。这提高了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使得大企业和小企业数量不足,而中间规模企业过多。资源错置破坏了企业规模与生产率的对应关系,造成先进生产力利用不足,落后产能过度扩张,同时削弱了相关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作者:刘剑文(1,2);侯卓(3)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2)中国财税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10087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430073
摘要: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是深化财税改革和建设法治财税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在法律层面明确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通过法律机制保障和促进各级政府履行事权。赋予政府事权是为有效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在明晰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运用法律手段、遵循谦抑原则厘定事权范围。事权划分的经济标准更为基础,法律标准对由经济标准导出的划分格局进行调适。事权可分为立法监管和事权实施,现行法律体系对立法监管事权的配置相对合理,但其中法律监督、特别是司法事权应适当向中央集中;在事权实施层面,现行制度为行政化分权留下空间,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