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晓光(1,2);吕鹏(3,4)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杭州310058;(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4)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历年数据,试图回答"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这一经典命题。经过近40年的发展,私营企业主的总体构成已发生重大变化,有市场背景、受过高等教育、非政治党派的构成在上升。通过将私营企业主的职业流动进一步划分成"下海"、"改制"、"跨界"、"跳板"、"草根"等类型,发现大、中、小三种类型的企业主在创业前的职业流动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大企业主更有可能来自体制内下海或改制,而中小企业主以体制外成长为主。多元回归和系数集束化分析表明,教育程度与政治身份在阶层地位和同期群方面对企业主职业流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法益保护原则一直是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导原理。近年来,有学者主张以比例原则替代法益保护原则。但是,比例原则并无超越法益保护原则的内容;而且,比例原则缺乏目的正当性的审查,其标准也不明确;近年来刑事立法中出现的法益概念的抽象化、处罚的早期化以及重罚化现象,并不意味着法益保护原则面临危机,相反说明需要发挥法益概念的批判性机能。当然,比例原则对于贯彻法益保护原则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将比例原则引入刑法领域补充法益保护原则时,应当避免简单的话语转换与机械的套用。刑事立法的审查应当按五个步骤展开:(1)目的是否具有合理性?(2)...
-
作者:叶必丰(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行政组织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之间的横向关系规则,但我国行政组织法并未作出规定。这是各国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解决的路径是创设在实现规制目标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组织法功能的行为法机制,可以由宪法加普通法、分散的实体法或者统一行政程序法加以创设。我国当前的行为法机制是由分散单行法规定的,在形式上表现为公文处理制度,在内容上表现为各种具体制度。其中,分别审批和审批要件机制加重了公民负担,联席会议、行政协议和"协商条款"等未加重公民负担且具有分权民主和平等协商的意义。行政组织法功能的行为法机制之所以存在,有职责—手段...
-
作者:方福前(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872
摘要:供给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是历来重视供给的英法古典经济学,而不是其后企图否认会出现经济危机的萨伊及萨伊定律。马克思深化了供给理论,认为生产(供给)结构和产品(收入)分配结构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结构,这个思想对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具有指导意义。美国供给学派的可借鉴处主要是供给改革和供给管理的一些政策主张。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供给理论。
-
作者:杜宴林(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随着社会诉求的日趋多元化,司法的公正运作遇到较为复杂的困难局面。同理心正义既能最大限度实现个案的正义裁决,又能正确对待普遍性的正义寻求,显现出一种亲社会性的公共理性,可成为这一难题的破解之道。同理心正义既是多元动态的正义,又较好地诠释了正义的对等性和互换性,也展现出了主体间性的互动特质和共鸣效果,还一定程度上荷载了较为丰富的正义德性。同理心正义尽管发端于心灵或情感体验,但完全能够经受住法律科学性的检验。同时,它也并非至善的正义,其操作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会诱发一些不利因素的产生。
-
作者:魏屹东(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太原030006
摘要:表征已成为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更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重点。相对于一般表征,科学表征更特殊、更复杂、更抽象,围绕它产生了多种说明理论,如图像论、自然主义、结构主义、语义论和语用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对科学表征问题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还不够充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表征的语境性和表征关系的语境同一性分析,不能更深刻地揭示科学表征的实质。语境作为一种本体解释基底,提供了解决科学表征问题的框架。在此框架下,表征被理解为两个客体在特定语境中的指涉性关系。这种基于语境同一性的科学表征,通过概念作为指代、理论作...
-
作者:张文喜(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唯物史观是唯一对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及其共同福祉采取严肃批判立场的学说,那种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原则基础上的法学分析,有能力洞察关于法律亦即关于实际生活的诸多关系中的真理。法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与可能的物质条件。然而,面对如此重要的生命权概念,并未得到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批判足够的重视,其大部分论题只存在于福柯、阿甘本等左翼思想家的生命政治论中。唯物史观具有丰富的理论面相,马克思主义法学批判的未来,以及所能具有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它所抱持的批判性信仰,指出人们对探求法的...
-
-
作者:王思斌(1);关信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在中国经济从快速成长期走入稳速发展期的"新常态"下,以往有所失衡的社会与经济的成长格局得到了调整的机会。各类经济、社会问题复杂、多变和频发,昭示着中国社会政策会出现较大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社会政策的战略方向选择及其相关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思斌指出,
-
作者:关信平(1,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2)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
摘要:导言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时期。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我国面临着"经济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快速城市化等方面的新挑战,并且中央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以及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使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