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泽龙(1);高健(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摘要:对称作为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又可细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是倾向于整齐一律的"对仗";二是融"一致"与"不一致"于一体的"对称"。在五四时期的新诗变革中,诗歌中的对称形式发生了现代转变,使诗歌初步完成了从以整齐一律为主导的旧体诗形式,到自由多元的现代诗体形式的变革。新诗的对称主要体现在诗形建构、节奏安排以及诗意构筑等方面。多样自由的对称形式为新诗的诗形建构提供了多样化途径;以对称形式安排的音节和韵,为新诗节奏的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多元化的对称推动了新诗诗意建构的复杂化。所有这些既为中国现代诗歌...
-
作者:郑先武(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是相关国家在不同区域意识主导下所进行的政治、经济与安全互动的结果,共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至1950年酝酿与起步阶段、1951年至1960年局部成长阶段和1961年至1967年分化重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不同的区域意识,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东南亚早期区域合作实践留下了重要的区域性规范遗产,主要是以区域自主、主权平等、不干预主义、共识性决策、非正式的渐进主义、注重经济发展、拒绝多边军事合作和泛亚洲精神为核心的"亚洲方式"的形成。这些早期区域合作的遗产为东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及"东...
-
作者:汤惠生(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石家庄050024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指导下,不同学术观点和研究取向之间的互动讨论非常热烈。在考古界,以夏鼐为代表的"实证派"和以苏秉琦为代表的"理论派"两个不同研究取向之间的互动,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考古学形成以苏秉琦为代表的"理论派"一家独大的局面。对夏、苏两派的考古学思想及研究取向进行科学辨析,有利于中国考古学更加健康地繁荣发展。
-
作者:黄先海(1);宋学印(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杭州310027
摘要: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且是跨越潜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径。从技术维度将世界各国划分为远离前沿、国际准前沿和国际前沿三类经济体,并通过构建纳入技术差距的熊彼特主义内生增长模型,刻画非前沿经济体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其动力转换的一般机理,并基于115个国家的长时序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发现:对于远离前沿的经济体,基于技术差距的追赶导向型技术进步可推动快速技术进步,扩大竞争可能将导致低水平竞争困境;对于国际准前沿经济体,追赶导向型技术进步将面临潜在"技术追赶陷阱",竞争导向型技术进步可规避"技术追...
-
作者:任强(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法条至上、原则裁判和后果权衡为法官处理不同类型的案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裁判方法。法条至上强调法官必须遵守法条的字面含义。法条至上既是现代司法运行的通例,也是法治社会对法官最基本的要求,不按照法条及其字面含义判决仅仅是特例或者例外。但是,当法条缺乏、按照法条的字面含义无法裁判甚至会导致不公正、荒谬的裁判,或者法条冲突无法抉择时,需要求助于内含相关价值判断的法律原则、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在缺乏法条、与上述三种原则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法条冲突、原则冲突、利益冲突、违背常识等疑难案件中,需要权衡后果...
-
作者:成林(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华321004
摘要:历史进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思想。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对历史进步思想的否定,实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从而也是对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否定。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思想,必须回应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历史规律、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等三个基础性命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指责,以澄清问题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这种历史规律本质上也就是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被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把握和认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进步是被历史...
-
作者:托马斯·帕威尔(1);杨琼(2);刘华初(2)
作者单位:(1)不详;(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摘要:这里先从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些主要趋势的研究开始;然后提出,形式主义及其反对者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文艺美学方面的强调,导致了一种不良后果:放松了对规范文学意义探寻标准的坚持;最后呼吁,我们应对文学作品(包括作者)本身原本旨在告诉读者什么内容和意图,给予全新关注。
-
作者:海因茨·德吕格(1);杨琼(译)(2);刘华初(校)(2)
作者单位:(1)不详;(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00026
摘要:首先,笔者尝试概述自主性艺术(autonomous art)的概念与艺术作品的复杂性之间的联系。然后,反思这个18世纪的概念向20世纪美学和文学理论变迁的过程。最后,简短地反思当前审美自主性矛盾而不确定的状态。请允许我从卡尔·菲利普·莫里茨(Karl Philipp Moritz)开始,讨论复杂性在美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
作者:朱立元(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文学作品的意义来自何处?这是一个既古老又不断出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西方文论界、美学界普遍认同作品的意义来自作者。这种观点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随着心理学美学的大发展,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数文论家、批评家将研究重点放在作者的生平、经历、传记等的研究上,力图从中寻找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作者中心论”。但是,20世纪前半期,随着“语言学转向”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的兴起,意义探寻从作者转向文本,似乎作品一旦完成,其意义就独立于作者而只存在于文本本身的语言结构...
-
作者:高楠(1)
作者单位:(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摘要:世界在意义的理性构成中被把握为世界,意义在世界的理性把握中成为意义。构成与把握,就是一种意义关系的确定。然而,这一普遍关系的把握,却常被一些研究者忽略—在文本中寻找既有意义,寻找已经难以还原的作者本意;在西方理论接受中忽略接受关系而对西方理论进行所谓本义式的强制征用与套用。这类情况的普遍性存在是本文从关系角度探寻意义属性的理论针对性。而西方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中又恰恰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否定意义接受关系而把意义封闭在语言符号中,认为意义在语言符号中自生自长,意义是语言符号的自律性生成。因此,从关系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