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放(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1516年12月下旬出版的托马斯·莫尔著《乌托邦》,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乌托邦》问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迄今已经有500年光辉历程。《乌托邦》从1903—1934年在我国书刊中初步传播,到1935年刘麟生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1956年戴镏龄的第二个中译本问世(1982年修订再版),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已陆续推出13个中译本,台湾地区也出版了4个新译本。我国早期书刊和上述中译本的出版,对《乌托邦》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启蒙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广泛...
-
作者:蔡立东(1,2,3);姜楠(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长春130012;(3)吉林大学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是中国特色现代农地制度的核心,是我国农地权利制度改革的既定选择,旨在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破解农地融资困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向可运作的法律实现机制转化,应当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为前提,以稳定农地既有法权关系为基础,以农地权利财产化为指向。中央农地政策上的农户承包权即为现行法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派生出土地经营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据权利行使的用益物权发生逻辑,土地经营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行使其权利而设定的次级用益物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法构造为"用益物权—次级用益物权"。在解...
-
作者:刘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如何实现有效结合,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性难题。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传统理解,否认二者统一的可能性。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关于二者结合的实践及理论探索,均以放弃公有制而告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实践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
作者:成伯清(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情感体制是指一定时期在一定社会领域中围绕一套规范情感及其表达而展开的话语和实践。情感体制的视角可以为我们揭示个人感受与社会结构之间交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一种分析思路。伴随当代社会在三个关键领域发生的变迁,情感体制也相应呈现三种类型,即工作领域的整饰体制、消费领域的体验体制以及交往领域的表演体制。三种体制之间既有张力也有交叉重叠,由此而衍生出各种复杂情形。同时,在诸种情感体制中也潜含着共同的趋向并由此导致共通性的情感现象。基于情感体制的分析和诊断,为理解和解决当代情感问题提供了社会学的思路。
-
作者:何其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国际民事诉讼的发展应当回应对外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作为经济大国,中国需要借助国际民事诉讼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利益;作为法治大国,中国需要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增强本国司法制度在全球争议解决市场的吸引力。考虑到司法制度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权衡因素,国际民事诉讼制度的全球竞争力应当成为中国司法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提升、完善国际民事诉讼制度,中国应强调大国司法理念,重视大国司法制度的竞争性、服务性和斗争中的合作性特征,并着重于以下改革:一是规定专门的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增加竞争性管辖权事项;二是增强中国国...
-
作者:朱芒(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指导性案例的内容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实际案例("母本"裁判文书)为基础编写而成,内容中不同的逻辑框架会对此后的同类判决产生不同的规范作用。指导性案例的编写过程涉及纠纷解决与政策形成这两种不同的司法判断方式应该加以区分,指导案例如果进行立法目的的解释,在推导出成文法规范的时候,除了建立理所当然的结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考虑了什么因素,以什么样的逻辑框架进行推导立法目的或立法意图。提出案例编写应自主接受"母本"裁判文书中事实内容和裁判理由中主干逻辑框架的拘束,补强理由中的论证理由的规则。
-
作者:王晓德(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福州350108
摘要:在19世纪欧洲知识精英的眼中,美国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对欧洲古老的高雅文化构成了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传统社会享有的既得利益,抵制美国大众文化的传播,欧洲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以贬抑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观,在与欧洲的比较中虚拟出一幅美国社会或美国人的负面形象。他们的美国观旨在通过树立一个文化的"他者",来加强欧洲在整体上的凝聚力。从历史发展来看,欧洲知识精英总是在抨击美国文化中唤醒人们对传统的眷恋和维护,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大加挞伐或对美国人文化"征服欲"的揭露,成为他们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19世纪欧洲文化精英的美国观为...
-
作者:尚庆飞(1);严书翰(2);朱光磊(3);张文显(4,5,6)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3)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4)中国法学会;(5)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6)浙江大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新局面,体现了党中央卓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不仅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
作者:张文显(1,2,3)
作者单位:(1)中国法学会;(2)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3)浙江大学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理论风格和实践特色的关于法治的思想,
-
作者:朱光磊(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就现阶段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切实完成政府职能转变,把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到新的水平。《决定》等一系列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出台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