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董磊明;郭俊霞
摘要:乡村社会的善治不仅依靠国家的制度供给和资源输入,还依赖于乡村社会自身的秩序生产能力,这种内生的秩序生产能力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社会底盘。社会底盘的销蚀会导致乡村社会治权的弱化,近20年来,农民生计模式与农村社会结构及文化心理的变迁,使得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
作者:蓝宇蕴
摘要:乡村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重要一维,其变迁模式及治理方式的转变势必影响中国社会变迁与治理的整体走向及成效。面对当前的经济社会转型,乡村社会在顺应时代、谋求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角度深入探讨乡村社会变迁与治理中的难题与出路,意义重大。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蓝宇蕴指出,伴随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转型,不少村社或“村改居”集体组织施行了社区股份制的集体经济改革,建构起以市场化为目标诉求的集体经济体制。这一改革虽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资本化...
-
作者:苏治(1);方彤(2);尹力博(1)
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北京100081;(2)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摘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中国经济同样面临"脱实向虚"问题。基于GVAR模型,使用1992—2016年全球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在经济全球化框架下,从规模和周期两个层面重点检验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规模水平还是周期波动层面,均存在虚实背离特征;规模水平层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冲击反应具有惰性,对自身冲击反应更灵敏,对实体经济具有"挤出效应";周期波动层面,仅存在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短期先导性,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背离事实;在虚实背离之下...
-
作者:龚刚(1);魏熙晔(2);杨先明(3);赵亮亮(4)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杭州310023;(3)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昆明650091;(4)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865
摘要: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存在与否一直有争议。基于转移概率矩阵和对一致增长理论的解释,澄清了否认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质疑。在增长理论框架下,从技术进步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机制和条件的研究表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根本上取决于后发国家依靠自主研发所获得的技术增长率,是否高于前沿国家的技术增长率。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制度基础。
-
作者:陈进华(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州215123
摘要:城市风险化作为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是对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给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现实或潜在风险的结构特征与内在发展机理的反映和反思。城市风险治理业已构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共识性议题。基于"空间理论"检视,中国城市风险化实质是普惠型的城市空间权益体系尚未构建成熟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城市空间发展、调整和修复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均衡导致空间结构失衡、功能紊乱及其生态失序。"空间治理"作为一种由役物至化人的现代化城市公共治理的创新形态,旨在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市民等不同主体在空间生产及其权益...
-
作者:王韶兴(1,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在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形态,经历了100年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涉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党管党和治国理政两大领域,体现于党内关系、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党社关系以及对外关系各方面,经历了苏俄首开先河,多国实践及其遭遇挫折,中国、越南等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总结百年经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基本制度的确立与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富有成效的理论反思和价值认知,以超乎寻常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水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
-
作者:徐志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6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实现西藏与内地的共同繁荣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放弃了进藏部队"三年一换,以励士气"的最初设想,逐渐确立了扎根西藏、边疆为家的长期建藏思想。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逐渐探索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办法,这既是对长期建藏思想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实现长期建藏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60多年来党的治藏方略,提...
-
作者:周建设(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先秦语言哲学的"语源论"聚焦人的认知过程,探讨语言形成途径,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感官与内容的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社会与语言的规约与被规约的关系。其"指称论"探讨语言符号与所表达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物、名、指三者关系,反映出了客观世界、语言符号与语言内容的逻辑联系,揭示了语言与世界的同构性。其"类型论"探讨如何分门别类认识语言符号,表明使用语言必须认识语言所表达事物的性质、范围、关系、实在性以及所反映内容的社会作用。其"语用论"探讨语言的实用价值、使用原则与方法,从符号与意识、符号与内容、符...
-
作者:张凤阳(1,2);罗宇维(1);于京东(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人类学关于"民族"(nation)的界说,通常会提及共同的语言、风俗、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等要素。但这些要素也都见于"族群"(ethnic groups)。概念史考察表明,"nation"一词是通过一场复杂的话语竞争进入近代欧洲政治语境的。在这个过程中,其意涵的确定受到了现代性国家建构的深刻影响:共同的"地域"被看作是国家的"领土",共同的"语言"是书同文意义的"国语",至于共同的"起源"、"文脉"和"记忆",事实上也通过国家编年史的书写及相关文学表象而得到了重塑。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第三条关于国家主权寄托于"民族"的宪法性规定,提供了一个民族论述的...
-
作者:闫月珍(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器物对社会文化记忆的承载,是在其仪式意义的连续性中实现的。首先,中国早期文学的乐舞仪式借助于器物搬演,实现了人与神、人与人之和,开辟、支撑和巩固了礼乐文化记忆;其次,轴心时代社会思想领域的制名活动取法于器物制作技艺,形成了政治、伦理和文学等方面的规范性话语,确立了中国早期文化的基本命题;最后,汉代以来的字书收集器物作为其系统性归类的一个分支,以达到对天、地、人、事和物此一整体文化秩序的建构。上述三种历史形态呈现、叙述和归纳了器物之社会文化功能。古代人类社会生活遗留下来的器物遗存并非静止的存在,在其"物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