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之前的“民族”:一项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成果类型:
期刊论文
署名作者:
张凤阳(1,2);罗宇维(1);于京东(1)
署名单位:
(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210093
刊物名称:
中国社会科学
ISSN/ISSBN:
1002-8947
发表日期:
2017
页码:
29-48
关键词:
民族
人民
祖国
领土
族群
摘要:
人类学关于"民族"(nation)的界说,通常会提及共同的语言、风俗、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等要素。但这些要素也都见于"族群"(ethnic groups)。概念史考察表明,"nation"一词是通过一场复杂的话语竞争进入近代欧洲政治语境的。在这个过程中,其意涵的确定受到了现代性国家建构的深刻影响:共同的"地域"被看作是国家的"领土",共同的"语言"是书同文意义的"国语",至于共同的"起源"、"文脉"和"记忆",事实上也通过国家编年史的书写及相关文学表象而得到了重塑。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第三条关于国家主权寄托于"民族"的宪法性规定,提供了一个民族论述的经典政治版本。据此,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必须基于领土型国家的大空间尺度来定义,而生活在领土型国家范围内的诸多"族群",则只能被理解为文化意义的人群共同体。
来源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