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庆湘(1);萧国亮(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形象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文献资料,对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充分肯定二者对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
作者:陈明寿(1)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骆耕漠同志在《列宁关于十月革命后四种交换关系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认为: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所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并不是把粮食、布匹和其它主要消费品无偿地拿来,又无偿地分配出去,不采取交换的方式;而是在国家控制下,不准私商参加,只由消费公社和合作社这种销售机构采取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有卢布作媒介,受等量劳动交换等量劳动的规律所制约。'(第四一页)文中摘引了列宁的几段语录,着重说明实行'余粮收集制'等也'要讲价格、讲货币',也要用工业品与农产品相交换。这些引证是确凿的。但...
-
作者:戈宝权(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与外国作家的友谊、世界各国对鲁迅著作的翻译介绍以及各国作家对鲁迅的评价和研究等方面,以翔实的资料,论述了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
-
作者:王伯熙(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要:本文讨论的转注、假借是六书研究中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根据文字本质,应以形为主,密切结合音义来研究。转注、假借是方块汉字为适应汉语不断从旧词衍生、分化出新词而为新词造字的特殊构形法,也属"制字之本"。在字音相同相近和字义相通相关的条件下,用转换现成字字符、加入新的构件来为新词构制新字之法为"转注";借用现成字字符作为记录新词的新字的构形法为"假借"。本文还论述了"转注"与"假借"的相互转化和"用字假借"等问题。
-
作者:吴象(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去冬在豫、鲁、皖三省十二个县所作农村调查,并参照其它地区的情况写成的。作者认为目前所推行的以联系产量为特点的生产责任制,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并以调查材料说明,联系产量责任制目前有包产到户、联产到劳、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这三种主要形式,分别适用于贫困落后地区、中间地区和先进地区的三种不同情况;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殊途同归,都要向分工协作、专业化、社会化前进。
-
作者:王学文(1);任维忠(2)
作者单位:(1)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辞典编辑室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生产力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作者认为,生产力由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作为一般生产力的自然科学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区别,不能说生产力本身有所谓一般生产关系的属性。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对象,但必须联系生产力来进行研究。
-
作者:徐志锐(1)
作者单位:(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强调卦是由蓍决定的,在《周易》中蓍与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周易》不能轻视蓍。蓍,实质上是用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变化法则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试图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模拟物。为了证明这个模拟物的有效性,在筮法的内容里又建立起数——卦——事物三位一体的结构,并利用数的分合运算关系而组成了一幅数的"世界模式图"。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这种"模式"结构自然是不科学的,但在这个形而上学体系中却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即揭示了数的奇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企图用它去说明事物的普遍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天才地猜测到事物的矛盾运动规...
-
作者:卞敏(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是对本刊一九八○年第六期上发表的黄(?)森同志文章中'关于辨证法的体系'一节的商榷。本文认为,从辩证法体系的角度来分析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十六要素是正确的,但仅仅把前七条看作是体系的雏形,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把十六要素综合起来考察,才能看出列宁对辩证法体系雏形的完整设想。
-
作者:郑择魁(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阿Q正传》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的交融。作者从《阿Q正传》引起读者由笑到悲愤的心理过程谈起,分别论述了阿Q的喜剧性格和悲剧命运,进而探讨了这部优秀作品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本文认为,阿Q的每一个喜剧性行动中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因素,而阿Q的悲剧又是通过喜剧性格的发展而构成的。
-
作者:张泽厚(1);陈玉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人口结构方面研究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人口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影响。作者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而且表现在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上。因此,要切实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除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外,还必须对人口的各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作者依据对我国人口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调整我国人口结构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