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如何提高宏观经济效果,是我国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分析中,探讨了经济结构许多因素对提高经济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改革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一方面,要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合理组织,截长补短,填平补齐,使之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从挖农业变为补农业,从挤轻工变为保轻工,适当安排重工业,实行生产与生活并重,使农轻重协调发展;并要优先安排和切实保证现有企业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实行以节约能源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这样就能把我国社会生...
-
作者:蒋忠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的《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一文(以下简称《初考》),论述了两千几百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同缅甸、印度的陆路交通;我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仅就《初考》中提到的个别问题谈一点意见。《初考》在援引史料、证明川滇缅印古道对古代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时。
-
作者:朱传棨(1);王荫庭(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继承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方法论问题、黑格尔哲学在唯物史观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地论述了普列汉诺夫在唯物史观形成史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我们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摘要:~~
-
作者:燕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不久,中国人民还没有摆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困境,为什么要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不是太早了?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吗?本文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来解答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时代决定了中国解放后只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而在有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正在进行的条件下,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地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农业基本上能够保证全国人民吃穿的需要和工业发...
-
作者:刘大琨(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客体'不同于本体论中的客观实在范畴,而是认识论的范畴,也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范畴。本文试把客体定义为:'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并作了论证和说明。
-
作者:陈早春(1)
作者单位:(1)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部
摘要:本文认为,在鲁迅研究中,"从进化论到阶级论"这一长期被沿用的结论,只是强调了鲁迅受外来思潮影响的方面,忽略了事物变化的内因。鲁迅一生虽然经历了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但变化中有其相承相同的思想,即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是不断深化和丰富的,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本文着重从这四个阶段的思想分析中,论述鲁迅思想的基本内容,探求鲁迅思想内在发展的轨迹。
-
作者:王树五(1)
作者单位:(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摘要:布朗族是一个居住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它有着古老的历史,但解放前经济十分落后,大部分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这里发表的这篇调查报告,对西双版纳布朗山布朗族原始宗教的各种表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和探讨,从中可以了解布朗族解放前的社会历史面貌,窥见古代宗教的发展规律。
-
作者:张友渔(1)
作者单位:(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
摘要:本文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认为:只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只有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才有保障。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社会主义法制在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组织经济,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担负着广泛的任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法制的重要作用应是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立法角度对修改宪法与加强经济立法提出具体建议,着重指出,当前急待解决有关企业地位的立法,以及有关集体经济和国家允许经营的个体经济的立法问题。文章并认为,必须...
-
作者:龚志成(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要:吴桂藩同志在《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一文中判定:"思维和语言既不是同一事物的‘内核’与‘外壳’,语言也不是思维存在的凭借或工具,这在没有语言的幼儿和哑人中可看到充分的证据。"这样的结论未免失之笼统和偏颇。人的思维分两部分:低级思维(直观思维);高级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