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石汝祥(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摘要:本文作者不同意把生物进化论看作是前期鲁迅世界观的标志。本文认为,鲁迅前期思想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其特点。他始终用革命的实践来校正和发展自己的思想,以适应革命的客观需要。在方法论上,鲁迅是掌握了辩证法的,他辩证地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认识到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在发展中的作用,并客观地摆正了自己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者认为,鲁迅前期已经开始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某种结合,说明了鲁迅思想的前期向后期发展的必然性,以及他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沿着这一条发展线索进向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作者:陈胜昌;张泽厚
摘要: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是近两年才开展起来的。这个讨论紧密结合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需要,时间虽短,收获不小。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和不同意见,综合介绍如下。一、经济结构的涵义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经济结构传统的看法,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研究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结构。马洪认为:"所谓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中各个方面、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质的组合与量的比例。"这个概括,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解释经济结构的研究范围方面,存在着宽派和窄派两种不同的意见。宽派认为。
-
作者:魏盛鸿(1)
作者单位:(1)新疆金融研究所
摘要:近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登的刘光第同志的《论纸币和黄金的联系》一文,对文章钦佩之余,感到颇有难以苟同之处。今不避浅薄,就管见所及,仅对该文的论证方式提出商榷意见,请刘光第同志教正。刘光第同志在论证纸币和黄金的联系时,一个缺陷就是混淆了货币和黄金的概念。
-
作者:陈德敏(1)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班经济学专业
摘要:张薰华同志在《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三期)一文里,指出《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中第三一二页的数字是不确切的,并提出了校正意见。他认为:书中此处论述的后一种场合应是5(1/2)×900=4950镑(而不是马克思写的5(1/3)×900=4800镑)。这样,与前种场合的6×800=4800镑相比,就不能说"都是一样的"。
-
作者:刘录开(1)
作者单位:(1)北京商学院
摘要:我看了《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上冯建辉同志写的《我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考察》一文后,一方面感到很受启发,另一方面又觉得某些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某些事实也有出入。现仅就闽西起义与六霍起义的领导人与时间问题,提出两点更正意见。一、关于闽西起义的领导人和起义时间问题: 冯建辉同志的文章在列举一九二七年八月到一九二九年底相继爆发的各次武装起义时,称:"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领导的闽西起义(一九二八年三月)"。
-
作者:汤一介(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任务,它是揭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为此作者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构想。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必须对概念、范畴的涵义作科学的分析,要看到概念、范畴涵义的发展和其间的相互联系,并应对中外哲学概念、范畴进行比较分析。此外,本文还对范畴是否应成对、构成范畴体系的标准以及文章中提出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是否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黄盛璋(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新疆坎儿井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成就。研究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是我国水利史、历史地理和科技史上的重大课题。它来源于何处,起于何时?学术界自十九世纪晚期以来就有争论,西方学者大抵主张来源于波斯、传自中亚,国内学者则大多主张导源于汉代关中井渠。本文作者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搜阅典籍,实地考察以及考古等方面的确凿证据,对这桩重大学术公案进行了评判,并试图对若干关键性问题尽可能提出肯定性的意见。
-
作者:汪敬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中国原有经济结构的变化,从中观察中国资产阶级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它所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赋予它的特点,为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本文对过去学术界关于中国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也发表了一些看法。
-
作者:董学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恩格斯所主张的现实主义真实性,其核心是对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至于人的"自然本能",当然也要表现,但不是真实性的核心。恩格斯主张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进步倾向是实现艺术真实的推动力,高度真实是典型化的真实。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恩格斯的这份理论遗产。
-
作者:季羡林(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
摘要: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五个地方提到"大乘上座部"。大乘本无所谓"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因此就给各国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学者带来了问题和困难。一百多年以来,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异说纷纭,然而始终没有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巴利文佛典和锡兰史籍的记载,锡兰佛教信仰虽以小乘上座部为主,但是大乘思想始终输入未断,无畏山住部更是特别受到大乘的影响。许多典型的大乘思想渗入小乘,在大乘萌芽时期更为明显。这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锡兰小乘的三个部派(主要是两个部派),所遵行的律并无歧异;但在学说方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