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军(1);薛辛(1)
作者单位:(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摘要:拙著《试论基诺族农村公社的特点》(见一九八一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一文中有关基诺山区面积推算有误。现据一九八一年八月景洪县农办用求面积的仪器在1:10万地图上测量,基诺山区东西最长直径为33公里,南北为28公里,面积为597平方公里。特予更正!
-
作者:温应乾(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载的张泽厚、陈玉光合写的《试论我国人口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唯文中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及城乡构成中某些数字可能有误。 1、一九五三年年龄构成(按一九五三年年中数字),文中0—15岁组为36%,实际应为38.05%(0—14岁才是36.3%);65岁以上为4%,实际应为4.42%。
-
作者:李传龙(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想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不同意把想象和记忆等同起来,也不同意把想象列为第一信号系统,说成感性认识;而认为想象属第二信号系统,为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方式。文章论证了想象的思想性质,阐述了想象用形象进行思考的特性,说明想象就是一种用形象思考的思想方式。
-
作者:杜敬(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中,有关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政策的演变过程。说明从一九二七年冬开始到一九五三年春的二十五年内,经过长期的摸索,走过曲折的道路,才逐步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方针、政策,解决了几亿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而其他任何阶级和政党都无法解决的土地问题。作者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没收和征收土地的根据,平分土地,抽多补少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作者:陈开国
摘要:本文认为,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实质是工农业产品间脱离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它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工农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存在的根源是技术差距与垄断。只有在消灭了这种社会经济根源时,才能彻底消灭这种剪刀差。在社会主义社会,应当主要依靠不断调整价比来逐步缩小剪刀差;主要依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创造消灭剪刀差的条件。文章并提出以劳动生产率乘价比等计算剪刀差的方法。
-
作者:李定中(1)
作者单位:(1)人民日报社理论组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发表的《组织·计划·效率》是一篇有分量的好文章,但其中有一个观点似乎不够确切。文章说:"随着技术进步由以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初期机械化阶段,向着以高效率的机器体系代替低效率的机器体系的全面机械化、自动化阶段过渡。
-
作者:潘允康(1)
作者单位:(1)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种指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溶解和取代社会学。社会学有其独立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但是在内容上也要允许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某些重叠;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形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本文追溯了社会学的发展过程,指出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并非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应当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传统,适当吸收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可取之处,建立我国自己的社会学。
-
作者:马家驹(1);蔺子荣(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山东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经济研究》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的文章的基础上改写的。文章认为,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的定义和马克思的原意有出入。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劳动的方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及他们使用劳动资料的方式;二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过程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规定性。二者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前者决定后者。至于政治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本文认为应该是按马克思原意理解的生产方式及与其相应的生产关系。
-
作者:冯兰瑞(1);赵履宽(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2)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劳动就业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探讨了这一问题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系统总结了一九七七——一九八○年我国劳动就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本文认为,劳动就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合理的劳动体制外,还需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指出: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兴办各种类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鼓励和扶持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工商业。
-
作者:杨适(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概念,指出它是马克思对前人学说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和根本突破;马克思通过这一概念揭示了人类历史是在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自身的异化和扬弃而获得发展的辩证过程,从而为他创立唯物史观和全部哲学准备了基本的观点和线索。文章还分析了与"劳动异化"相关的另一基本概念"人本主义",指出它主要地不是道德伦理概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与哲学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把劳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作为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因而在此"人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