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勤华(1);周小凡(2)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上海200042;(2)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法的认识,成熟、定型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学观为思想渊源,以中华法系与中华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类法治文明之精华为历史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20多年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为社会实践,以新中国70余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时代背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规则,以及法知识学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也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
作者:黄发有(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编辑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其实,编辑在文学生成、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发展对文学编辑提出新要求,推动了编辑思想、编纂体例、编辑业务的演变和创新。文学编辑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学出版事业某种意义上可理解成文学编辑的精神史与生命史。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中,“编辑什么”“怎样编辑”“为谁编辑”始终是文学编辑的核心问题。编辑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发现和培养新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策划和组稿需要发挥编辑的主体性,具有强化内容创新和价值引领的双重意义...
-
作者:余南平(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国际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由于缺乏全球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难以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权力变化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迥异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以规模、枢纽、位置、参与度、关键节点和链主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权力形态。通过实证观察研究可以发现...
-
作者:冯胜利(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文学史研究中有关文学艺术形式的探讨,有待于在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的视野下进行新的发掘和审视。韵律乃汉语文学语言艺术之基石,可据此提出建立汉语韵律文学史的构想。汉语韵律文学史建基于“语言—文学同步发展”的原理,其理论构架由五个子系统构成:汉语韵律文学的断代史、汉语韵律文学的艺术史、汉语韵律文学的文体史、汉语韵律文学的作家史和汉语韵律文学的理论史。断代史、艺术史和文体史对作家史而言具有原理性和综合性,作家史对断代史、艺术史、文体史而言则具有材料性和个案性。理论史是前四者的集成与指南。以上五者,既相互联系,...
-
作者:任智勇(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历史系,厦门361005
摘要:明清政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从税收角度而言,清前中期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农业税,商业税主要落实在针对大额长途贸易的榷税,且仅占税收总额的十分之一。1843年户部银库案爆发后,盛京将军禧恩等官员为筹措经费,注意到“重农”之下对农业课以重税、“抑商”之下对商业课以轻税的“不公平”。及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财政难以维续,户部于咸丰三年初试图推行以商铺为征税对象的营业税——“铺税”,终因遭到部分满洲贵族和汉族士大夫的反对而废弃。但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可能会造成社会混乱的实践层面,没有触及商业税征收的合理性。随着“...
-
作者:梁上上(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我国公司法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通说认为人合性是有限公司的根本属性。体现人合性的典型场合为股权转让中的人合性维护,也是目前困扰最大的场合。根据人合性理论,公司法将股权转让区分为内部转让与外部转让,内部转让因不涉及人合性可以自由转让,外部转让因涉及人合性而受到严格限制。区分模式遵循的是一种静态的人合性观念,没有考虑到股权结构、时间之矢等因素对人合性的影响,难以适应人合性的动态化事实,导致人合性规制的体系矛盾。人合性的本质是人际关系,不应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加以规制,我国《公司法》第71条的规定是失败的。人...
-
作者:尚杰(1)
作者单位:(1)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郑州450000
摘要:传统哲学把概念或观念置于词语之先,现代语言学返回语言事实并从中引出思想,但两者都没有超出语言的边界,而是将思想与语言合二为一,从而遗漏了超出语言边界的“思想图像”问题。显露的图像处于语言与非语言中间的模糊地带,并不封闭在语言系统之内,以有差异的“意味儿”而非表达式的意谓显示出来。它超越了“拼音语言”而广泛地存在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图形、影像以及各种艺术形态之中。显露的图像突破了语言的乌托邦,返回原样的生活世界。它既体现在场景与处境,又体现在心理的图像即独白的过程。外部的场景与心理图像又形成直接的融合—...
-
作者:吕炜(1);靳继东(2)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连116025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命题的提出和发展,既是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和实践的客观总结,也是对世界现代化一般进程在当代中国独特实现形式的精当刻画。以财政为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在剖析财政、国家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财政与改革”和“财政与发展”两条关键线索,深入剖析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下财政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独特作用,有助于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有价值,并可能为丰富和发展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
作者:孙代尧(1);路宽(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文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启程阶段的历史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思想学说在中国已历经半个世纪的传播、传导和思想演进。对于这段大多湮没在岁月烟尘中的历史,需要借助真实完备的文本和求真创新的研究重新发现和构建,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初的思想图景,并审视近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萌蘖。
-
作者:贺俊(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主流产业政策研究不能完全解释政府干预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赶超的事实。中国移动通信实现3G突破、4G并跑和5G领先的关键,是政府塑造了与主流标准融合、中频优先发展等有效的产业竞争战略,并基于“技术—标准—产业”统一推进体系和快速相机决策,实现了这一战略的高效实施与动态优化。引入产业竞争战略视角,可对既有的产业政策研究形成补充:一方面,当大量创新主体采取一致行动对产业竞争绩效重要时,政府对产业竞争战略的有效塑造和全局协调,能够与新兴技术产业赶超实现有条件相容;另一方面,选择性产业政策有效的条件是在不严重破坏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