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军(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与西方文论对话是中国文论话语转型、构建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进程中极为重要的方面。中国文论借鉴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致力于在中西“之间”建立起独立、平等、双向的对话性关系。弗朗索瓦·朱利安则提供了一种站在西方立场处理“中西”问题的研究范式,如“经由中国,远西对话”“迂回与进入”“间距/之间”等。但是这两种“之间”的“中西对话”过于理想化,无法解决“中西对话”的不对等、“中西”之间有同有异、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在世界中”的意识,超越“中西”二元对立。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中陆续出现克服和超...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表明,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与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实质工作,就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加...
-
作者:欧阳静(1)
作者单位:(1)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南昌330013
摘要:与传统“无为而治”背景下的“简约治理”不同,当代乡村的简约治理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有为”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是指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结合点”的基层政权组织通过“群众路线”“驻队”“包村制”“工作组”和“统分结合”等非科层化治理方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其“承上启下”功能的治理模式。近年来,由于“上面千条线”对“下面一根针”的挤压,导致乡镇党委政治统合能力弱化,无法发挥其简约治理功能,结果引发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基于此,乡村治理现代化要从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结合点”出发,处理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
-
作者:王利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我国立法由单行法时代进入法典化时代。为准确理解和实施好《民法典》,必须从单行法思维向法典化思维转化,具体包括从多中心思维转向基础性法律思维,从碎片化思维转向体系性思维,从分散思维转向统一思维,从并立思维转向融贯思维。法典化思维需要树立以《民法典》作为民商事法律部门中基础性法律的理念,准确把握《民法典》各项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意旨。从体系化的视角观察《民法典》,还需要协调好《民法典》内部的关系以及《民法典》与单行法之间的关系,并将《民法典》的价值体系融贯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
-
作者:郑宇(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中国的减贫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但中国的贫困治理不是一个单维度的减贫政策,而是一个以消除贫困为目标的国家主导的系统治理工程。贫困治理的渐进平衡模式发轫于中国的发展减贫经验,通过联动、协同和演进三重机制的共同影响,推动中国经济从不平衡增长过渡到平衡发展。这个模式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性逻辑。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加纳和尼日利亚三个非洲国家减贫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渐进平衡模式为理解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效果提供了一般性分析框架,揭示了政府、社会和市场在经济增长和减贫之间的互...
-
作者:仰海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这一转型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的改良主义构成了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撰写博士论文及主编《莱茵报》时期,他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为基础批判德国封建的专制制度。1844年之后,马克思通过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描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程,形成了以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为基础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批判性话语。相比于浪漫主义、自然主...
-
作者:黄裕生(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自由不只是实践理论的问题,更是存在论的问题。就实践领域而言,宽容先于自由。但在存在论层面看,自由不仅构成了差异的基础,还先于宽容。作为人特有而又不得不承担的一种存在方式,自由意味着突破了必然性,跳出了自然、本能与过去的决定。这种自由把人置入了总能够重新开始的存在处境,从而使每个人不仅与他人,而且与自己处在差异化之中。同时,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使人存在于总还有其他可能性的开放性之中,这使每个自由者一方面能够把事物置于一个可能性关联系统之中而进行设置目的的活动,从而使人特有的劳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则使自由者能够设...
-
作者:黄文艺(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政法范畴是中国政治分类学的智识性产物,是中华法律文明传统的标识性范畴,蕴含着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治理哲学。从古代“政刑”到现代“政法”,政法范畴先后融汇了古典礼法哲学、近现代世界法治思潮、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之精髓,逐步具象化为一个有独特组织体系、规则体系、话语体系的权力场域。作为良政范畴的政法,包含了一系列有关如何运用法治治国安邦的深邃思想,开释出了法安天下、奉法强国、法顺民心、法乃公器的良政愿景。作为善治范畴的政法,积淀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处理法治和其他治道关系的深刻智慧,展现出了法治和其他治道分工协作、互...
-
作者:范柏乃(1);林哲杨(2)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杭州310058;(2)浙江大学中国组织发展与绩效评估中心,杭州310058
摘要:在良法善治的理想下,如何实现法治与效能的并行共进是政府治理现代化必须面对的大问题。不同于西方语境中基于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互动所形成的“法治—效能”张力,中国政府治理中的“法治—效能”关系内生于法治建设与效能建设相交织的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因此,法治政府建设与政府效能建设既相互依存,又引发了行政自制与权能扩容、刚性法律与动态治理、封闭结构与开放系统、个体权利与技术特权等多重紧张关系。既有的法治评估、包容性法治与技术规制调适框架对规则、程序与证据等关键统合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遗漏或疏忽,而法社会学、...
-
作者:杨峰(1)
作者单位:(1)南昌大学法学院,南昌330031
摘要:成文法国家为了克服法律的滞后性,在法律中使用了大量的一般条款。但是一般条款的实质内容不确定,在适用时必须对其具体化。一般条款具体化的主要形式是类型化。商法一般条款类型化方法理论主要包括类型化的对象、类型化的标准、类型化的技术和类型化的结果等要素。类型化方法主要包括明确一般条款及其核心含义、寻找与建立典型案例类型、类型化结果的体系化整理、将待决的案件与类型案件进行对比联结、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五个步骤。由于商法的独特性,商法一般条款的类型化应结合商法的立法宗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进行,在类型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