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积业(1)
作者单位:(1)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矛盾,即人口急剧增长与农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农业与工业、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发挥地域优势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矛盾,引进产业与国内原有产业的矛盾,以及三次产业间的矛盾,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明确产业发展序列和重点。作者指出,在国民经济成长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继续轻型化难以为继,重新走重型化道路也不可取,应当选择向基础产业适度倾斜、轻重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实现这种战略,最根本的是...
-
作者:马涛(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摘要:程宜山同志的《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是一部功力扎实、反映张载哲学研究最新水平的著作。较之以前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其它论著,程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新的科学方法。作者突破了传统的两大阵营(唯物和唯心)和几大块(如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的理论方法的束缚,引进了范畴分析和系统分析的新方法。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基本特质或特点,都集中表现在它的范畴之中,所以范畴分析的方法对每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性质的辨析都是行之有效的。
-
作者:陈韬(1)
作者单位:(1)辽宁教育出版社
摘要:现象学是当代西方哲坛上的一大显学。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它感兴趣的学者逐渐多起来了。不过,就我所接触到的文献看,我们对现象学的研究还处于介绍阶段,而且,人们往往把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比如,把它当作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方法)来加以介绍。近读尚杰所著《语言·心灵与意义分析》一书,从总体上来说,该著似乎也属评介性的,但它不限于现象学方法方面,而是力图把其创造者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体系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作者:李醒民(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周德海先生在《对〈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文的商榷》的文章(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周文")中,对我四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中的部分观点提出商榷。这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了有关问题。现分以下几点予以答复。
-
作者:孙立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特征及其所特有的错位与失衡。作者认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在面临外部现代性挑战的情况下强行启动的。在它的初级阶段,政府充当着现代化推进者的角色。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可以而且需要采借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已有成果,以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它采取"一揽子解决"的办法试图作全面推进,又会带来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所特有的错位和失衡现象,指出了它所面临的困境。
-
作者:罗宗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嵇康是历史上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之被司马氏集团所杀,并不是因为他和曹魏集团有什么密切联系,而是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处世方式、人生理想以及刚直峻急的个性,使自己不知不觉之中处于社会批判者的地位,触痛了虚伪矫饰的名教中人。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世间鄙俗的无法容忍,也使他同竹林其他名士的佯狂傲世而不触及时弊的处世方式有了本质的区别。嵇康的悲剧,也暴露出但求自适、无法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构架的玄学作为人生哲学的弱点。
-
作者:王雅林(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时间预算的理论和方法,在对黑龙江省9城镇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时间结构和生活方式特征作了分析研究。文章认为,我国北部边疆城镇居民在时间利用上具有轴心时间疲软与无意义损耗时间并存。整体时间结构松弛和局部时间紧张、精神文化发展时间利用水平低及活动空间狭小的特点。进行全民族现代化时间观念的启蒙,消除多年积存的体制性障碍因素,建立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社会动力机制,进而形成以高效的工作时间为轴心,闲暇时间得到文明利用,时间结构合理、功能分明的时间战略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
作者:蒋述卓(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学报》
摘要:本文探讨了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关系,认为佛教的境界说以其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发生了影响,参与了意境理论的建构。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仗境而生的因缘和合理论、非有非无的虚空境界理论以及'极象外之谈'的理论对于艺术意境生成论、意境特征论和理想意境论的影响。从意境理论发生发展的历史看。儒道开其先,佛学助其成,而主要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则由佛教境界说引申、转化而来。
-
作者:包伟民(1)
作者单位:(1)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两宋时期(960—1279年)粮食商品化程度的问题,提出了与以往中外有关论著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宋代粮食贸易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达到使自然经济近于匿迹的水平,与国外学者所说的"近世"的水平也有不小的距离。这主要反映在宋代的粮食生产远未出现以地区分工为特征的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粮食贸易很少有常年跨地区的长途贩运;米盐交易仍是典型的小商品之间的交换,没有形成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总之,宋代经济虽然比前代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与近代经济仍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作者:林欣(1);李琼英(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国际上一些典型案例为材料,讨论了国家对外商业活动中国家主权绝对豁免原则和限制豁免原则的发展问题。文章提出,在限制豁免原则正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情况下,按照什么标准确定外国订立的契约或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商业契约或商业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此,采用包括目的和性质在内的双重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作者认为,从遵循平等和公平原则的要求和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的目的出发,我国也应接受限制豁免原则。文章进一步就国家参与对外商业活动之不同主体所应承担的各自独立的民事责任作了阐述,并且建议,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正在讨论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