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俞可平(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马克思著作中频繁出现的"市民社会"这一词语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辨析,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作出系统的论述。作者指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既是指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发展时期,又是指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私人活动领域,其中主要是私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二者的分离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治上的代议民主制也只有在这种分离真正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国家终将统一于市民社会。本文否定了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
-
作者:朱凤瀚(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商、西周时期'上帝'与'天'崇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与流行看法不同的新见解。认为:一、商人的上帝虽在商人神灵系统中有崇高地位,但并未与祖先神、自然神形成明确的上下统属关系,既非至上神也非商民族的保护神。这一神灵是商人在思索与追溯统一世界的根本力量过程中所创造的神,是此种思索不成熟的产物。二、周人的上帝并非袭自商人,且神性与商人的上帝不同,它是周人的至上神和周王朝的保护神。三、西周时期作为神灵的'天'与上帝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等同,而是在神性与人格化上均有一定差异。文章还探讨了周人'天'...
-
作者:孟勤国(1)
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和分析了大陆法系占有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了中国所应有的占有概念和制度问题。作者认为,占有问题产生于实际握有财产的事实,本质上属于财产利用范畴。财产利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立的价值,这是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日益普遍和自主、财产所有与财产占有高度分离的结果。作者对中国物权制度包括占有制度的基本构想是;以所有和所有权表述财产归属状态及其法律性质,以占有和占有权表述财产利用状态及其法律性质。作者最后还提出了中国应有的占有概念,即占有是非所有人实际掌握他人财产的事实状态。
-
作者:王永昌(1)
作者单位:(1)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一处
摘要:本文认为,在由认识活动向实践活动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与一般的认识活动相区别、具有独特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阶段即实践观念阶段。实践观念是实践主体对正在进行的或未来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对象、条件、方法、手段、步骤、途径、过程和产物的一种超前性的观念反映。建构实践观念是人类的创造性能力的本质体现。文章从当代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些显著特点入手,阐述了建构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实践观念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实现过程。
-
作者:夏军(1)
作者单位:(1)上海市委党校
摘要:本文认为,非理性贯穿于人类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它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的内在统一,是人的精神的基本构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类认识既不是"纯粹理性"或"绝对精神"的演绎,也不是"本能"、"直觉"或无意识的盲流,而是在理性主导下,理性与非理性这两种基本要素的矛盾统一的过程。非理性研究长期处于宽泛的、零散的状态中,并未充分展开,因而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课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尽管这一研究尚存在着概念的泛化、语言描述的局限、实证方法的不完备以及对非理性...
-
作者:刘诗白(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应当在坚持国有企业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力求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汲取西方国家发展股份制公司的经验。依照这一思路,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股份制企业产权制度的一般特征:(1)财产主体的众多性;(2)财产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3)财产的长期延续性;(4)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5)财产的法人形式;(6)法人所有权与终极所有权的分化;(7)财产的可转让性。进而论证了公司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作者就我国国有企业引进股份制公司的法人产权制度及其运作方式,从理论上作了概括...
-
作者:李翔海(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探讨了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当代诠释学的关系。作者概述了海德格尔和伽德默尔的诠释学思想,指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和西方当代诠释学的批评中建立起来的,其批评的视界源自以《易经》哲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智慧。海德格尔囿于探究个体存在的意义,伽德默尔舍方法而求真理,他们的思想没有完全克服西方哲学知分而不知合的缺陷;本体诠释学则从中国哲学的整体意识出发,不仅要统一本体与方法,而且要整合知识与价值、主观与客观,以求沟通中西传统,推进未来'世界哲学'的建立。本文对本体诠释学与利科尔的诠释学思想也...
-
作者:韩俊(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工农业关系进行了系统考察。认为在传统体制下,工农业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一种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了工农业的关联度,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了资源在两大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农村工业的崛起对工农业的协调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工农业仍未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主要问题是作为商大物质生产部门相互联系基础的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工农业之间曲各种壁垒,加速农产品...
-
作者:赵德志(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现代新儒家'产生、发展的历史,认为由梁漱溟、熊十力开其端绪,经冯友兰、贺麟再经牟宗三等进一步发展,当前仍活跃于港台和海外的'现代新儒家',是从传统儒学出发,应西学东渐冲击的刺激而产生,经援西学入儒学而发展的学术思想派别。在其6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现代新儒家'对西方哲学采取了一种从单纯比附到内在融合、再到将自身融入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日渐开放的态度,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维护儒学传统到将儒学逻辑化、知性化,再到将新儒学投入现实生活领域的日渐现代化的过程。作者认为,尽管'现代新儒家'视传统儒家心性哲学为...
-
作者:周峰(1)
作者单位:(1)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摘要: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介于教育学和人类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尽管从学科的主要概念体系到理论框架等还须进一步完善,但这门学科本身的科学地位已经确立起来,并且,在国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制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人类学倡导从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来把握现代教育本质,打破了那种囿于教育本位、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