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卞敏(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开始钻研和摘录那些似乎与《资本论》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古代社会史和东方社会史的著作,留下了篇幅浩繁的读书笔记。本世纪70年代,这些笔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和争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晚年为什么要摘录这些笔记?这些笔记和马克思以往的理论有什么内在联系?'笔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由于马克思本人和最熟悉马克思的恩格斯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提示很少,因此,如何全面正确地领会马克思的晚年笔记,把握马克思晚年的真实思想,便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江丹林的新著《马克思...
-
作者:徐洪兴(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孟子其书也由'子'升'经',悬为科举功令,进而超越'五经'而入'四书'之列。作者分析了出现这一运动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一股逆向思潮。
-
作者:魏良弢(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1.拙文《西域史上的一个幻影——'伊斯兰神圣国家'或'和卓时代'考实》(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主要是对陈国光先生近年来的两篇文章而发,研究西域史的人都清楚。在国内他第一次(恐怕也是唯一的)公开使用国外学者提出的'和卓时代',并使之概念更加明确,加上了'统治'二字。他说:'在新疆继叶尔羌王朝之终绪,曾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统治时代。'(《中亚纳合什班底教团与我国新疆和卓、西北门宦》,载《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两年后他又为这一术语再加界说:'在和卓统治时期(1682—1759)伊斯兰教刑、民诸法与苏非派神...
-
作者:萧汉明(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总是深居于这个民族文化整体系统的深层结构之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思维方式以强大的渗透力与辐射功能影响着文化整体系统的各个层面,决定着该民族文化整体系统的结构面貌与运动趋向: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该民族社会形态巨大变革的冲击或遭遇到外来文化的碰撞时,其思维方式无疑会受到程度不等的震动,引起或轻或重、或缓或速的形态变更。因此,任何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遗传与变异的双重性。刘长林的《中国系统思维》(以下简称《思维》)是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部力作。该书着重探讨了中国传统思维...
-
作者:周裕锴(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中文系
摘要:文学史既是由作家、作品排列组合而成的历史事实,又是具有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的逻辑进程。如何将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注重于描述事实中的理论把握,已成为目前文学史研究者普遍努力的方向。许总的《宋诗史》就是这种努力的成功之作。《宋诗史》这部著作的分量,倒不在于它是国内第一部宋诗通史,而在于其史论结合的内容。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表示。'我努力在文化背景的铺展、诗人心态的显微、诗史整体的结构的联结与叠合中立体地展开宋代诗史的逻辑与进程。'(第862页)应该说,本书无论是宏观的总体特征规律的概括,还是微观的个体作家作品的评析,...
-
作者:汪裕雄(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将意象纳入中国文化'言象互动'的符号系统,对其结构、功能作了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意象功能借助老学和易学实现的哲学超越,使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明确定位;意象对语言功能的限定,使其带有诗性特色,成为中国语言逻辑传统弱化、宗教传统泛化、审美与艺术得以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指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当务之急是呼唤逻辑思辨理性和科学实证精神,远期目标是在更高层次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而在近远期任务的结合上,审美与艺术教育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
作者:徐思彦(1)
作者单位:(1)历史研究杂志社
摘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经过史学工作者辛勤耕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由于资料的缺乏等原因,中国是否有自发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历史命运如何,至今仍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课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一个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提出的假设,要证实或修改、否认这个假设,都必须研究中国的具体历史过程。苏州大学历史系王翔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帐房'发展史论》,正是从具体的历史过程研究入手,从而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这个问题。该书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历史,可以溯源到本世纪30年代。
-
作者:李银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村落文化的理论。文章认为,1949年以后,随着宗族势力的消退,村落成为中国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而以信息共有为其主要特征的村落文化则是中国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村落文化对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状况及人的行为具有相当的概括和解释力。
-
作者:张天路;张梅
作者单位:(1)北京经济学院;(2)北京友谊宾馆人事部
摘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对西藏人口的普查数据是西藏人口史上的第一次科学成果。据此可以得到我国藏族人口准确的系统数字。本文就这次人口普查得出的藏族人口数量、地区分布和藏族地区汉族人口的减少、婚姻家庭、生育率与子女存活比率、死亡率、性别年龄构成、文化程度与文盲率、人口生活质量指数等7个方面对当代中国藏族人口的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藏族与傣族、维吾尔族的相关情况作了对比研究。作者认为,由于藏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藏族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有了进步,但也有不少问题。今后,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
-
作者:朱晓进(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分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讨论'土地'的文化内涵,侧重分析随时代变化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二部分讨论乡土作为精神家园对于作家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乡土中的自然和生命意识;第四部分揭示了乡风民俗的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只有跳出作家群体或单个作家研究的圈子,才能真正把握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