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亚新(1)
作者单位:(1)日本国立香川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法院系统正在进行的对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对于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及顺利运行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改革的背景在于审判工作的功能转移和法院在社会体系内的地位变化,改革是法院在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新的条件下对民事、经济审判中效率性问题和正当性问题作出的一种反应。作者导入了“调解型”和“判决型”这两种关于程序结构的理论模式来分析审判方式改革所具有的含义和面临的困难。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在于调解过程和判决过程的分离及重新有机地结合。
-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分析其在句法、语义上的研究路线。主张认知 语言学应该把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心理学作为背景,并从心理学和计算理论两个方 面证明连接主义不可能给语言学带来新的思想。然后分析认知解释和功能解释的抵触性, 用具体的汉语实例证明语序临摹原则并不灵验,用语言系统的自主性说明认知、功能解释 的局限性。最后讨论语言学的理论目标和研究层次、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和科学革命等问 题。
-
作者:丁伟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体西用”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演进过程作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中体西用”虽以“中学为体”,但其着重点在提倡“西用”,确认西学辅助作用之价值,强调引进西学的必要。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体西用”文化观论式的内容也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中学的内含越来越小,西学的范围则日益扩大,层次日益深入。到19世纪80—90年代,当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提出仿照西法进行政教法度的全面改革的要求,西学的扩充达到这种理论形式难以容纳的地步,“中体西用”论便渐渐变成了妨碍着从“大本大原”处...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中国叙事文学传统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中国叙事文学基于圆形思维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与西方叙事文学在观念、结构、表现方式诸方面有许多不同;这种潜隐的圆形结构对应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具有广泛丰富的适应性和包罗万象的生活涵容力。以这个动态的圆为逻辑起点,中国叙事文学或截取圆形运行的片断,或捕捉众圆的交叉点,为正文叙事提供丰富的参数叙事。阴阳两极是圆形结构运转和破毁的内在驱动力,它们的空间位置有相离相对、相接相间、相含相蕴、相聚相斥四种形式,为叙事操作输入对立、冲突、中和、转化的活力。同时,圆形结构和阴阳...
-
作者:徐崇利(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律系
摘要:本文指出,在国际投资法领域,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历来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分歧,它反映着北南双方经济地位和利益的重大差异。我国政府一贯倡导并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原则上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主张。与此同时,我国在与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所参加的保护国际投资多边条约中,就外国投资者的待遇、外资的国有化、特许权协议的法律性质以及国际投资争端的解决等问题向发达国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史进程和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来看,在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国际经济事...
-
作者:杨耕(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科学方法在总体上包括科学抽象和科学解释两大系统,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和独立化是立足于把握社会运动规律及其特殊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抽象方式的确立、理解方式的提出和“从后反思”方式的形成三个方面。社会科学方法的演化总是与对社会界说的模式联系在一起,据此可以把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划分为六种范式,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范式、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的方法范式、社会唯实论的方法范式、社会唯名论的方法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范式和社会生物主义的方法范式;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思维坐标,去剖析和理解社...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
摘要: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是诠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诠释学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的模式转换过程作了历史性的评析。作者指出,狄尔泰为抵御实证主义的侵袭,建立独立的精神科学,将理解与解释严格对立起来,使之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即:自然——解释,精神——理解。这种观点易于陷入相对主义,为以后的诠释学家所不取。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来统一理解与解释,而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则着眼于从“对话”、“本文”来统一这两者。作者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乃是人们的交往实践;唯有语言与行为(实践)的相...
-
作者:胡为雄(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摘要:本文认为,在论述英雄的著作中,卡莱尔的《英雄和英雄崇拜》、普列汉诺夫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胡克的《历史中的英雄》这三部著作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近代以来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人类中所谓英雄人物及其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表明了人类自身英雄观的变迁。文章具体地考察了这三位思想家各自不同的英雄观的内容,并分析了它们的合理性和缺陷,指出这三位思想家的英雄观分别代表着对英雄的三种解释模式——英雄本体论解释模式、社会决定论解释模式、社会—生物机遇论解释模式。作者最后指出,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使英雄的内涵...
-
作者:戴园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投资环境是指资金得以有效运营的外部条件,它是一个包括地理区位、资源秉赋、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社会和市场环境诸多系统的整体。评价投资环境要看其整体功能,而其整体功能又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和要素的状态,因而完善投资环境应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推进。投资环境是一个发展的可塑的动态概念,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评价和动态分析体系、以及可以进行比较研究的数据库。
-
作者:王宏波(1)
作者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协调通常被理解为构成整体各部分间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把协调等同于平衡。本文认为,平衡与不平衡分别是系统整体状态的一个方面,不完全平衡是系统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平衡转化论的局限性在于注重整体的稳定忽略了整体的演变。作者进一步指出,协调是揭示系统整体状态性质的范畴,它反映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重规定,即它是相对于人与社会的需求,关于系统结构演进的一种控制状态,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系统的操作规定,又表现为客体系统结构转换的发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