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火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王永昌的博士论文《实践活动论》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是作者意欲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在我国进一步确立和发展的新尝试。该书把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活动的哲学探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一,拓宽了实践问题研究的新领域。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人类在各个时代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坚持和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因为如此,
-
作者:黄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载有房良钧同志《对统一斗争相对绝对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一文,提出的问题很有意义,但在基本观点上我却有不同的理解,现概述如下,以与良钧同志商榷: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我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两侧面之间既斗争,又同一,才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
作者:李建勇(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着重分析评价了刘诗白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学思想:1.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2.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的探讨;3.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探讨;4.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研究;5.家庭生产方式新论;6.社会主义股份制与产权理论。文章还评述了刘诗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
作者:杨海军
摘要:中国犹太人问题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自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就着手对此进行研究,8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拟就80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国犹太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总的回顾 (一)研究的几个时期 我国学者论及中国犹太人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洪钧在《元世各教名考》
-
作者:李连科(1)
作者单位:(1)商务书馆
摘要: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必将引发思想观念.特别是什么值观念的变革.对经济体制的变革。
-
作者:张仲戈(1)
作者单位:(1)重庆出版社
摘要:王鍾陵教授的新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在传统学科之外发掘出了一条文化—心理研究的学术路径。大致说来,该著的结构有这样四个层次;一、阐述具体思维、神话思维向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演化;二、说明扭结着人类普遍性和民族特殊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凝定与变动的过程;三、勾画文明发展与分流的进程;四、描述自然史与人类史的非线性的原生态发展情状。以上四个层次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
作者:杨武泉(1)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学院历史系
摘要:同一种古籍,愈是新出的本子,应该愈是精良。正由于这一想法,去年我查阅《日知录集释》时,就挑其最新版本——花山文艺出版社(设在石家庄)的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本来读。此本共两大册,印制之精,装帧之美,是《日知录》(以下简称《录》)或《日知录集释》(以下简称《集释》)以往任何一种版本所不及的。卷首特载陈祖武《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一文作为前言。
-
作者:孙立平(1);王汉生(1);王思斌(2);林彬(3);杨善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北京大学社会学;(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15年来的社会结构变迁作了总体描述和概括性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前重国家、轻社会的模式已经改变,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整合由行政性整合向契约性整合转变;国家与组织(单位)的关系由总体生存模式向独立生存模式转变;原有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为一种新的、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所取代;全国一盘棋的区域格局被打破,地方社区开始成为利益主体。文章还指出,社会整合明显滞后所导致的分化与整合过程的不同步,是现阶段社会运行的一对基本矛盾。
-
作者:于祖尧(1);杨时旺(2);刘志彪(3);何干强(4);蔺子荣(5);单东(6);胡钧(7);陈秀山(8);方恭温(9);巫继学(10)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2)北京经济学院;(3)南京大学;(4)南京师范大学;(5)山东大学;(6)改革月报杂志社;(7)中国人民大学;(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9)中国财经报;(10)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关系的认定,但是究竟公有制能否与市场经济融合、如何融合、为什么要融合?仍需要进行深入讨论。为此,本刊和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于1993年11月20—25日在南京召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讨论会”,邀请全国各地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现将会上部分发言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
作者:季卫东(1)
作者单位:(1)京都大学法学
摘要:本文借助于理想型(Idealtypus)和比较法社会学的方法,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法律职业的地位和功能进行了实证的和理论的分析,从中归纳出像日本这样一个非西方社会建立法治新秩序的一些特殊规律和关键因素。作者指出,法律家的职业威信是国家规范效力的可靠保证;法律家的职业自治是现代社会公正的基本前提。在轻视法科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日本改造权力结构以适应时代潮流,是从改善法律家的素质和行为方式着手的,即:利用传统科举信仰的媒介机制,通过司法考试等技术性操作,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起对职业法律家群体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形成有特色的法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