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作为当然之则 ,方法既以现实之道为根据 ,又规范现实本身。从形而上的维度看 ,思维的秩序、行动的秩序、存在的秩序相即而非相离 ,这种相关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体现了方法、实践、存在之间的深沉联系。以理解为形式 ,通过世界的敞开与自我的去蔽 ,方法在切入存在的过程中 ,又进一步融入人自身之“在”。存在与方法的如上关系在沟通人的存在与世界之在的同时 ,也具体地展示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
作者:刘继业(1)
作者单位:(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摘要: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朗诵诗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新诗大众化诗学将朗诵诗作为新诗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加以提倡 ,并逐步泛化为一种主要的新诗艺术的衡量标准。一些纯诗诗学的追求者如沈从文、梁宗岱等则对此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围绕着朗诵诗展开的诗学探求和论争 ,反映了两种诗学的长期对立与竞争、交错与纠缠 。
-
作者:韩昭庆(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摘要: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
-
作者:郦全民(1)
作者单位:(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
作者:郭于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 ,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
-
作者:张国刚(1);吴莉苇(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天津300071
摘要: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
-
作者:甘绍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本文围绕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这一主题 ,首先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克隆人实验所面临的无可逾越的伦理难关 ;然后依照人们之所以要求克隆人的四项理据来具体分析克隆行为是如何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的 ,如他的惟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 ,其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将受到限制 ,其作为道德主体所应拥有的自主性、自决权及与他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将遭到无情的否定 ,从而得出禁止克隆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项新的道德命令的结论 ;最后从克隆人问题的论争中 ,引发出对现代化运动的核心价值诉求、公民社会的根本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学在这个史无前例的...
-
作者:傅谨(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029
摘要:与以往相比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从现代性与启蒙 ,尤其从现代性与本土化的关系等角度 ,探讨中国戏剧的发展动因 ,强调戏剧本体的重要性。作者强调 ,戏剧研究更应注意艺术本身出现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它包括艺术更趋自律 ,平民的艺术趣味得到更多肯定等。中国戏剧这些变化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对现代性的探求 ,二是源于传统的本土化倾向。
-
作者:徐瑄(1)
作者单位:(1)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教授广州510632
摘要:当前 ,知识产权法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原因在于人们对WTO框架下知识产权法的误解 :将保护一切“知识活动”的权利诠释为保护“知识”的权利。本文认为 ,知识产权法保护对象具有双重结构 ,其本质内容是智慧信息 ,其外在形式是知识形态。从衡平原则出发 ,知识产权法仅仅提供了确认秘密和鼓励公开两种衡平机制。其中 ,鼓励公开的机制是近代国家“创制”的、需经对价才能衡平并实现多赢的衡平机制。文章强调 ,违反对价与衡平条件的知识产权扩张会侵害社会公众的基本人权。对价与衡平、实现多赢的至善目标是现代国家的法定职责。在信息技术环境...
-
作者:张汝伦(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