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敖光旭(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讲师广州510275
摘要:商团事件发生后 ,莫斯科通过在国际上发动“不许干涉中国”运动 ,鲍罗廷及中共通过具体实施“楔子”战术并在广东“引入”阶级斗争 ,成功地促使孙中山及国民党“向左转” ,最终镇压了广东商团 ,从而使商团事件成为中国大变局之枢纽。莫斯科力图转变世界革命战略并在远东引发革命新风暴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革命激进思潮 ,对事件本身及其演进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作者:林毅夫(1);刘培林(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0
摘要:本文引入“同一时刻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各不相同”的假定 ,改进了现有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并用该方法将 1 978— 2 0 0 0年中国 2 9个省区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三个因素的贡献。之后 ,在Barro回归的基础上 ,通过控制发展战略的特征 ,检验了林毅夫归纳的发展战略对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影响的两个假说。检验结果表明 。
-
作者:朱谢群(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以权利概念为起点 ,指出权利是配置“客体上利益”而非“客体本身”的法律工具以及权利的不可侵性 ,同时揭示了客体属性的差异必然导致权利内容特别是其中排他性的不同 ;进而结合信息科学原理 ,研究知识产权的客体———智力成果这种特定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同为专有权的知识产权与物权在权利内容的设计、有形与无形、占有制度的地位、权利移转、权利起源、客体利用制度。
-
作者:吕炜(1)
作者单位:(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大连116025
摘要:从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转轨探索是一个原理一般性与实践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 ,在没有现成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实践成果对于认识深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实践为考察对象 ,在对既有研究成果和改革绩效进行比较、探讨、归纳后认为 ,中国案例在转轨经济的研究对象、运行特征、动因与路径、演进进程等基础性课题方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由于中国实践在这些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对流行认识的证伪 ,可以说是其独特价值所在 ,本文尝试着进行了命题式的归纳。这些命题基本形成了转轨经济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
-
作者:杨泽波(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牟宗三借助康德道德自律理论研究儒学 ,大大提高了儒学研究的理论层面 ,但这种做法在情感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并因此而成为牟宗三思想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长年争论不休。本文认为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之所以遇到困难 ,与其坚持西方哲学感性、理性两分方法 ,从而未能将康德在儒家心性之学中准确定位有关。只有打破这种两分方法 ,运用儒家欲性、智性、仁性的三分方法 ,区分智性道德自律和仁性道德自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道德自律学说在情感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
作者:周锡(韦复)(1)
作者单位:(1)香港大学中文系
摘要:周初有古本《周易》 ,乃参照商之《归藏》编纂而成 ,到西周末 ,因变得艰涩难读 ,不便实占的应用 ,遂由史巫以新兴之韵文形式增损改写 ,而成为今传本《易经》。中国的韵文艺术自西周中后期起 ,能获得迅速的流行、发展 ,很大程度上乃拜礼乐文化彬彬大盛所赐 ;四言体诗歌之成熟是一例 ,今传本《易经》之撰作也是一例。
-
作者:刘春田(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本文分析了作为权利对象的知识 ,以及与知识相关的构思与表现、知识与载体、信息与知识等概念 ,提出知识是“人类对认识的描述” ,是人造的形式 ,作为知识产权对象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认为知识产权不是无形财产权 ,知识产权是基于特定的知识而产生的权利。最后 。
-
作者:陈涛涛(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 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 ,引入了“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的概念 ,将“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一同作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行业要素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当内外资企业的能力差距较小时 ,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
作者:吴汉东(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知识财产法律化带来了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 ,这是罗马法以来财产权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制度创新与变革。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推动下 ,非物质财富成为社会的重要财产类型 ,非物质财产的法律制度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革之中。本文试图叙述从知识产权到无形财产权的法理基础、权利形态及立法体例 ,旨在为新财产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安排提供若干有益的思想资料。
-
作者:张奎良(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教授哈尔滨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