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亚青(1);阎学通(2);张文木(3);时殷弘(4);冯绍雷(5)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2)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3)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5)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摘要:方法论的缺失从根本上制约着国际关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了强化学界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和《世界经济与政治》两个编辑部于 2 0 0 3年 9月 2 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学者参与了讨论。以下笔谈 ,反映了本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关于本次会议的综述 ,可见《世界经济与政治》 2 0 0 4年第 1期。
-
作者:卢峰(1);姚洋(2)
作者单位:(1)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在以金融压抑为特征的经济中 ,加强法治可能妨碍金融领域某些方面的发展。本文采用 1 990年代中国省级单位的数据 ,通过计量研究发现 ,加强法治有助于提高私人部门获得的银行信贷份额 ,推动银行业的竞争 ,但抑制私人投资 ,并对金融深化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 ,这些结果源自中国金融部门存在的“漏损效应”———即金融资源从享有特权的国有部门流向受到信贷歧视的私人部门的过程。此外 ,本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加强法治并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本文的结论是 ,只有在其他配套制度安排完善的情况下 。
-
作者:王朔柏(1);陈意新(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社会学系;(2)美国威尔明顿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
摘要:基于对安徽三个村庄的研究 ,我们认为农村宗族在共和国前期没有被革命政权打碎 ,在改革中遭遇了历史性瓦解。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以村落为基础的集体化政策下 ,传统的集体性宗族因与新制度发生组织性同构而得以延续 ,并在农民面对灾难而向自身寻求保护资源时得到了增强。改革给予农民经济自主、乡村选举、进城劳动等现代权利 ,开始了其“公民化”进程 ,使宗族在大量年轻人离乡后失去了后继力量 。
-
作者:尹伊君(1);陈晓(2)
作者单位:(1)最高人民检察院;(2)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
摘要:在实现法治的过程中 ,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并非总是和谐一致 ,而是往往处于冲突之中 ,这一冲突在刑事司法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刑事赔偿国家免责的理论与实践为解决这一冲突模式 ,特别是在中国现实司法语境中合理界定二者之间的边界 ,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认识进路。在法治社会中 ,刑事赔偿国家免责条款所界定的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平衡点 ,绝不是中间点 ,而应当向保护公民权利倾斜 ,即在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发生冲突的情形下 ,应该优先保护个人权利。
-
作者:蔡拓(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中心
摘要:中国需要一种区别于西方主流全球治理理论的特殊理论视角 ,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 ,它是指 :1 把全球治理内化为本土的跨国合作 ;2 把全球治理锁定于全球问题的治理 ;3 把全球治理植根于本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基层民主的建设。中国正实践这种全球治理 ,并为世界提供着新鲜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1 多主体、多部门合作制度是实施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 ;2 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起主导作用 ,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权力与管理观念正日益更新 ;3 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在全球治理中有所体现 ,但与全球变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4
-
作者:俞吾金(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摘要: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包含着三个理论前设 ,即资源和生产发展的无限性 ;科学技术只具有生产力的功能 ,且历史作用始终是进步的和革命的 ;科学技术不是意识形态。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这三个理论前设提出了挑战 ,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另一个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 :一是生态学语境的切入 ;二是对生产力本质和历史作用的重新认定 ;三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重新阐释 ;
-
作者:李怡(1)
作者单位:(1)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中 ,日本作为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中介”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值得注意。但这并非如一般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所描述的那样 ,仅仅是日本文学的“经验”赋予了中国文学以新的因素。我们更应当考察中国作家在日本的深刻的人生体验 ,从中国近现代作家的“日本体验”的角度挖掘生存实感的变迁之于文学变迁的重大意义。可以说 ,是中国作家在日本的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 ,使他们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 ,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 ,这便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
作者:冯绍雷(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有着原则上共同遵循的逻辑过程。国际关系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有赖于是否完成以下这一发展进程:首先,是“多学科”阶段,即国际关系从其他已经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中攫取有关的范畴、方法与知识来充实自身的阶段。年轻的国际关系研究尤其需要从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乃至心理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领域攫取养料以完备自身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浩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学科研究对象。
-
-
作者:周业安(1);冯兴元(2);赵坚毅(3)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一些指标来测度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策略 ,并用经济增长来测度竞争的后果 ,作者利用综列数据 (paneldata)分析 ,讨论了一般要素、市场化进程、地方政府创新能力及竞争行为指标对人均GDP的影响 ,结果初步显示竞争策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资本、区际贸易环境和制度环境三个。这些指标大多数和市场秩序有关 ,这意味着市场秩序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因此 ,要获得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必须通过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