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汉川(1);管鸿禧(2)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研究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比较体系,分析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差异状况和各种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对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提升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特点,专门研究了中小企业行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基于七个省市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比较,提出了我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建议。
-
作者:黄少安(1);孙圣民(1);宫明波(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49—1978年中国大陆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所激励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同,从而农业总产出有较大不同;在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和政策要素下,农业的产出也有不同。综合比较后认为:“所有权农民私有、合作或适度统一经营”是相对较好的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能较大程度地激励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土地和劳动等要素的利用率也较高,从而使农业总产值高速而稳定增长。
-
作者:杨善华(1);柳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国家与农民对于村干部选举和村庄的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虑,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村庄政治”的区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关注的直接结果是使农民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从而使村庄政治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交融,出现“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现象。而且,恰恰是因为村庄政治的存在,农村妇女才可以像男村民一样,通过日常交往去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并得到村落社区的承认和肯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这样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从而发现村庄政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特点,以深化认识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
作者:秦亚青(1)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
摘要:社会科学的理论学派可以产生于局部的传统和经验,所以在不同社会文化中能够出现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比如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同时理论学派也需要符合通则性标准,不仅能够解释局部范畴的社会现象,也能解释世界范畴的国际社会现象。生成这种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由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确定的,经表象系统形成学理意义,并具有不可通约的性质。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是霸权护持,而英国学派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要想产生重要...
-
作者:万广华(1);陆铭(2);陈钊(3)
作者单位:(1)联合国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院;(2)复旦大学经济学系;(3)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FDI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夏普里值(Shapleyvalue)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化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2)资本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最为主要且日益重要的因素;(3)以非国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4)教育、地理位置、城市化和人口负担率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贡献在减弱。
-
作者:方朝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厘清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知识与道德代表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人们对道德的关怀方式也有认知的和实践的两种,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可以各自独立发展;尽管知识与道德的结合可以是一个理论课题,但是它们之间的真正碰撞和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正像我们不能指责研究知识论就犯了“重知识、轻道德”的错误一样,也不能指责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传统犯了“重道德、轻知识”的错误。不少现代学者(特别是新儒家学者)之所以从“形上学”、“存有论”等角度来寻求传统儒学与知识之间的...
-
作者:赵汀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道德金规则是伦理学中公正原理的一个浓缩表达。金规则问题可以看作是现代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它表明在这个彻底现代化的时代,一旦失去“价值共识”这个基础,传统的普遍原则就会失去其有效性。传统金规则要得以成立,在逻辑上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人际共识和价值共识。通过从“主体观点”到“他者观点”的转换可以提出一个关于道德金规则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由己及人”的方法论中,可能眼界只有一个,即“我”的眼界,而“由人至人”的方法论则包含了所有的可能眼界,这样才有可能尊重每个人。这个...
-
作者:韩世远(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中国《合同法》一般性地承认了同时履行抗辩权,其发生虽不要求履行障碍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其行使却须受诚信原则的支配。对于履行期自始不同,而后履行一方债务亦届履行期场合能否发生同时履行抗辩权,存在法律漏洞,解释上宜有条件地肯定同时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效力宜区分存在的效力与行使的效力,在履行迟延问题上,对于同时履行抗辩权宜采存在效果说。针对不完全履行场合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合同法》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同时履行抗辩权具有诉讼经济的功能,但中国民事诉讼法欠缺“同时履行的判决”方式,从而构成影响该抗辩权功...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方法的思考、选择和设定,对于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学者,都是至关紧要的。20世纪中国的一批杰出学者,在他们成就斐然的学术经典或名著中,开拓了各有千秋的学术门径。本文着力于以“学术史的材料作方法论的文章”,通过系统地考察和融贯中国学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学者的学术成就,挖掘其间内蕴着的学术方法,阐释了中国现代学术方法通论的三个层次,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总纲目的“双构四点”,即世界视野和文化还原的双构性与立足点、着眼点、关键点、归宿点四个功能点,以求为当代学术的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参考。
-
作者:孙青(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系
摘要:19世纪末开始,“西政东渐”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寻求富强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政治之学”的明确概念。然而,所谓“西方政治之学”的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并不存在。国人的观念乃是某种建基于自身认识条件的想象图景。本文即着眼于讨论这一“影像”在中文语境中的建立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试图从描述“西方政治之学”在汉语中寻求相应表达的经历入手,探讨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考察其在知识分类上与本土资源的遭遇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揭示中国立足本土认知“西方政治之学”的背景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