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课题做了初步探讨。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制、文化等多种层面来理解建设和谐社会的要点。文章又围绕阶级与阶层结构、城乡与区域结构、人口与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检视了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文章指出,应当特别重视经济与社会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最后,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政策建议。
-
作者:贺欣(1)
作者单位:(1)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
摘要:基于一系列的经验调查,本文考察为什么外地来京工商户没有遵守有关执照方面的限制性规定,特别是为什么他们倾向于向当地人租用执照。本文认为法律缺乏合法性确实使外地工商户在决定是否守法时更多地考虑功利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本地的商业机构、执法人员、相关管理部门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不可分割地纠缠于其中。整个法律运作过程成为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均衡。这个个案因而刻画了一幅法律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更为复杂的图景。
-
作者:王立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杜鲁门政府未能承认新中国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国会和舆论的压力,而在于那个时期由反共主义和中美关系神话构成的独特的对华意识形态。正是这一意识形态使杜鲁门政府无论在信仰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无法接受新中国,对新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愤怒和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敌意。艾奇逊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根本没有考虑承认新中国,他并非过去学者所认为的灵活的现实主义者,所谓的“失去的机会”说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和错误的逻辑之上的。
-
作者:程为敏(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作者把村民自治当作一个独立主体放在农民—国家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通过党—村关系与乡—村关系两条脉络刻画当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二元悖论”困境,把握村民自治内在的首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分别从残缺式产权、服从型民主、非决策参与及输局博弈等方面阐发村民自治主体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在农民—国家关系中被动、单向、内敛的地位,并从内在权利与外在权力之间的关系视角揭示出这种地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
作者:成凡(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从行为选择和学术产品的角度,可以分析预测论文引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变化的趋势。通过调查1993—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外法学》两期刊法学论文的引证和外部引证,一方面检验了引证竞争的假说,同时显示了这个时期中国法学受到法学外学科影响的程度和特点。整体上,法学论文引证的数量竞争已经进行,而质量竞争尚未发展,外部引证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当代中国法学的另一面可能是更多的自我对话、甚至封闭。
-
作者:赖明勇(1);张新(1);彭水军(1);包群(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探讨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技术外溢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对模型的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的基本结论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然而贸易开放度、技术水平差距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利用1996—2002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经济数据,考察了分别以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衡量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比较了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这两类传递渠道的技术外溢效果,并就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
作者:宋立刚(1);姚洋(2)
作者单位:(1)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经济和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通过对1995—2001年683家国有企业的调查,本文研究了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解决了转型经济文献中经常遇到的遗漏变量和选择性偏差问题。结果显示,改制对企业的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影响,但是对单位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弱或不显著。研究还发现了明显的时间趋势,改制效果对于那些具有中等长度改制历史的企业以及在1997—1999年间实施改制的企业最为稳定。
-
作者:刘小玄(1);李利英(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河南财经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451家样本企业(1994—1999)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抽象和概括,得到了企业改制的典型特征。分析中采用作为时间连续变量的股权结构的动态考察,不仅能够反映出不同股权结构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而且,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改制进程中企业效率是如何伴随着产权渐进改制而变化的。根据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进行分析发现,国家资本股权的变化与企业效率水平是显著的负的相关性关系,而个人资本股权变化与企业效率水平是显著的正的相关性关系,法人股权的变化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所以,国退民进的改制方向与企业效率提高的方向是一致的。...
-
作者:杨瑞龙(1);卢周来(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
-
作者:周雪光(1)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逆向软预算约束”概念概括基层政府自上而下地向所管辖区域中的下属组织和个人索取资源的行为,并从组织分析角度探讨这类现象产生的渊源:在微观层次上,干部晋升制度的机制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基层政府官员追求资源密集型政绩工程的短期利益,为不断突破已有预算约束、追求预算外资源的政府行为提供了激励;在宏观层次上,组织制度自上而下的约束机制由于上下级政府官员的共同利益联合而难以有效运行,自下而上的企业或个人的抵制活动因组织程度的不对称而无法奏效,而权、责、利三位一体在实际运行中的分离导致责任目标制度的失败。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