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剑晖(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1
摘要:本文在梳理、评价和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散文理论的基础上,对散文的范畴、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说。由此寻求散文理论的变奏,在现代视野建构新的散文理论话语。一是由“诗性”这一核心话语分衍出精神诗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体性,二是重视文体风格层面的文调、氛围、心体感应和智情合体,三是引入复调叙述、意象创设和多维结构的理论批评思路和方法。文章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散文研究必须强化学科的特点和规范,建立以现代意识为先导的理论批评视野,同时要敢于破除各种既定的散文观念和模式,将传统文论的优长和西...
-
作者:韩水法(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世界正义(或全球正义)乃是当前世界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政治哲学在对这个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中,起着提供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作用。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是现代一切世界正义理论的思想源泉和经典样式,而罗尔斯的万民法则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正义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康德与罗尔斯两人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指出尽管康德的世界公民主义因其面临的现实障碍而必须得到调整,但与罗尔斯的社会—国家等级制相比,康德以公民权利为原点的思想不仅具有更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现实的可行性。他关于人类自私倾向成为理性实现自己法则的工具的思想,为欧...
-
作者:俞吾金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
作者:邹诗鹏
摘要:现代性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因此,有必要认真清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关联。
-
作者:郭大为
摘要:随着对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反思性”(reflexivity)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共同的关键主题之一”。在西文中,“reflexivity”一词与“reflexion”、“reflection”同根,均派生于拉丁语动词“reflectare”(本义为回转、返回)。“reflexivity”表示的就是反射、反映、反思等事态或行为所具有的返回自身、相互映现、自我观照的性质与特点,这种性质与特点在人类活动的成果、
-
作者:邱捷(1);何文平(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510275
摘要:民国初年,广东民间有大量武器,这是晚清以来社会动乱、政府控制力减弱的结果。民国以来历届广东政府都力图对民间武器加以管制,但收效甚微。商团事变发生后,政府颁布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法规,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民间武器泛滥的情况。民间武器的大量存在使广东的盗匪问题更加严重,使地方社会进一步武力化。这个问题为我们认识民国初年广东以至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
作者:梁祖彬(1)
作者单位:(1)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教授
摘要:近年来,面对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很多发达国家对福利国家进行了反思和重构。
-
作者:刘永华(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以明代至民国时期闽西四保地区墟市的发展为例 ,讨论了墟市发展、商业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问题。在明中叶 ,四保共有 3个墟市。至民国时期 ,增为 9个。在大约 3 0华里的狭长地带 ,总共分布着 7个墟市。其中相邻的 3个墟市 ,墟期完全相同。这些事实单纯用乡村经济的商业化和施坚雅的标准市场共同体理论很难解释 ,必须将墟市发展置于当地的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 ,将之与地方政治联系起来。在墟市的发展过程中 ,当地乡村经济的商业化固然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同时与地方势力集团进行权力较量和角逐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作者:孙逊(1);葛永海(2);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的结缘由来已久,城市影响古代小说,古代小说反映城市,从唐前至晚清,叠合了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的城市映像,就不断以各种形态呈现在小说中。而在小说的城市描写中,前后不同时期的两个首都或同一时期一个首都、一个陪都所构成的“双城”文化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宋前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汴州和杭州、明清的北京和南京,乃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描写最多的三对“双城”。本文以“双城”为切入点,通过小说文本的历史分析,一方面为小说史研究尝试运用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为当代的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一份形象的历史材...
-
作者:李培林(1);王思斌(2);梁祖彬(3);周弘(4);张秀兰(5)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3)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4)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5)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其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这使社会政策的意义凸显。社会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接口”是什么 ,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处于什么样的结构性位置 ,中国社会政策设计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反思的 ,在进行政策模式的选择时 ,有哪些国际理论和经验是可资借鉴的 ,这些问题都事关全局 ,对它们的研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鉴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于 2 0 0 4年 5月 1 5日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政策研讨会” ,来自香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