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罗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北京100871
摘要:唐代汉文史籍中的阙特勤,对应的是古突厥文KülTigin,这早已为鄂尔浑古突厥文碑铭所证实,可见"阙"是kül的汉文转写。同一个突厥政治名号kül,在唐代还有阙律、屈利、屈律、俱卢、屈勒、处罗和出六等汉文转写形式。考察中古早期的北族,特别是魏晋至北朝时期拓跋鲜卑及柔然的政治名号,kül还有许多其他转写形式,如叱罗、叱利、叱吕、叱卢、叱列、屈卢、泣黎、叱洛等。这样就把突厥史与前突厥时代的北族史纳入到同一个框架之内,并由此了解中古北族在名号制度上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中古时代的北族社会,尽管族群主体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新的族群...
-
作者:谢赤(1);张太原(1);禹湘(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沙410082
摘要: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之间互相影响。采用EGARCH模型对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前后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与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采取与股票市场波动同方向的投资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
-
作者:张康之(1);张乾友(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近些年来,"公民社会"是一个在中国学术界频繁出现的概念。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式,它不仅是一个翻译错误,而且包含着对"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的双重误读。市民社会与公民国家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社会分化的结果,它们既是理解近代以来社会结构的基本坐标,也是开展社会治理的依据。"公民社会"的概念抹杀了近代社会分化的历史,使得对现代社会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制的把握变得困难起来。我们应当在近代历史以及思想史的嬗变中梳理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确定它们各自的性质,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作者:朱景文(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诉讼数量迅速增长,但1997年以后诉讼增长率明显降低。对于社会转型期诉讼增长率不升反降的原因,可以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司法政策和法院公信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纠纷的走向。关于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年均增长率、相关系数和比重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诉讼增长率的下降也伴随着人民调解和经济仲裁作用的下降,行政解决机制的增强、不受理的司法政策、诉讼费用改革以及针对司法腐败的一系列制度性建设,遏制了诉讼量的快速增长。
-
作者:王立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今日的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062
摘要:判定加达默尔的理论立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的本体论诠释学一般被视为一种文本中心论的理解理论,然而通过对他所从出发的现象学前提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读者中心论的立场。正是基于这一立场,放弃了对作者原意或文本原义之诉求,必然导致对理解方法论的漠视。但是,就人们有意识的理解活动而言,首要的以及根本的任务仍然是努力获得某种相对正确的理解,而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就是其必要的前提,诠释学的认识论意义便在于此。文章的目的是,在诠释学经历了本体论的反思后重新注入一种方法论的意识,阐明诠释学回到以文本为中心的方法论立场之...
-
作者:刘新成(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37
摘要: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史学家总是极力探究其发生原因,对于17世纪英国革命亦如是。既然这场革命以议会与王权冲突的形式发轫,此前都铎时期的议会便被视为蕴藏着革命发生原因的"富矿",都铎议会选举中的"异常现象"——"乡绅入侵"也成为研究者谈论不已的热门话题。众说纷纭中虽不乏卓见,也有"误读"存焉。本文拟对"乡绅入侵"试作分析,重行解读都铎议会选举中发生的这种"异常现象"。
-
作者:韩水法(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公民(Brger)概念是康德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康德法哲学中关于公民的论述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语境,与此相应,公民概念可区分为一般的、特定的和普遍的三重意义;对这三重意义的重新阐释,消释了康德公民概念的歧义,揭示了公民概念的理论演进及其普遍性、构成性和强制性特征。甄综韦伯关于市民和公民概念的考察,以揭示康德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渊源,由此可见,Brger一词从市民演变为公民的内在契机是权利的普遍化,而公民乃是人在自己所构造起来的法[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存在形式。
-
作者:韩毅(1)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沈阳110036
-
作者:刘珩(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