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贺来
摘要:一、“知识”、“方法”与“价值信念”三层面的对话 不同哲学形态之间的对话,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一是“知识”层面,二是“方法”层面,三是“价值信念”层面。
-
作者:吴根友(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处在非常复杂的文化互动与艰难的文化转型的过程之中。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既为当代中国哲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也向当代中国哲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实的发展走在了哲学理论的前面。从社会政治与文化方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中国式的现代化等命题中包含的“中国性”问题,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当代中国哲学界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从现实中国人的精神与心灵需求方面说,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是合理的?人的心灵或精神应当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序列?人与人相处的心灵起点或日道德感情起点究...
-
-
作者:张复明(1);景普秋(2)
作者单位:(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Shanxi Provincial Government;(2)School of Econom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摘要:资源型经济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动力,以能源、矿产等资源部门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在资源丰裕区域,由于制造业部门人力资本投资门槛的存在,容易导致对资源部门的投资偏好。一旦资源部门成为主导部门,便会形成资源部门对经济要素特殊的吸纳效应、资源部门的扩张与延伸使产业家族形成粘滞效应、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沉淀成本与路径依赖形成对资源功能的锁定效应,产生发展的路径依赖,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从而导致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突破资源优势陷阱的关键在于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引入学习与创新活动,调整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实现...
-
作者:侯旭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关于北魏朝廷对待拓跋、汉人以外的其他胡族政策的演进,新近公布的《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与关中地区的其他石刻提供了有益参照。北魏立国后,对于境内其他胡族的统治策略围绕两个侧面展开:一是相机逐步推行"离散部落"将部民编户化;另一是沿用魏晋十六国旧制,在胡族聚居区设立护军,创立镇戍制,驻军设官加以镇抚,同时容忍胡族旧有部落组织的存在。两种政策交织并行了很长时间,可以说伴随了北魏一朝。前者源自十六国,后者则是汉族传统羁縻政策的延续。两种政策交替演进与北魏政治局势、军队构成的变化以及国家形态有直接关系。
-
作者:董磊明(1,2);陈柏峰(3);聂良波(1)
作者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2)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理想类型相比,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逻辑和联结模式都正在发生质变。当下中国农村,已不是"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所能简单概括,乡村法律实践的场景和逻辑也随之发生变迁。农村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剧变,加剧了法律的荷载。农村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而非仅仅是"语言混乱",这导致了当前村庄内生力量无法有效整合秩序。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村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迎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
-
作者:陈学明(1);罗骞(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1
摘要: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历史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它既摒弃了对人类发展虚无主义式的否定,也扬弃了现代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主义和以"物"为尺度的异化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探索构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实现人类存在方式的伟大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使人们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而且其历史价值更加深刻地蕴涵在人类应当选择何种存在方式这一思想高度之...
-
作者:董玉庭(1);于逸生(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80
摘要:司法公正不但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且是一种证明意义上的公正。司法公正之实现要求司法者应该具有法律人思维,缺失法律人思维的司法者将很难确定法律真意。法律人思维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在理念层面,法律人应具有区别于普通人的方法论原则;在具体层面,法律人应具有操作法律的实际技能。
-
作者:蒋寅(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在诗词曲之间,在古文和时文、辞赋和史传之间,甚至在韵文和散文两大文类之间,普遍都存在着互参现象,并且互参之际显示出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即高体位的文体可以向低体位的文体渗透,而反之则不可。这种定势及其艺术效果因为在书法中表现得最为直观易解,所以古代批评家常用书法来比喻和说明文体互参中的这种体位定势。书法术语"破体"也在唐代被引入文论,又在宋代浓厚的辨体意识中与"本色"构成一对有关文体互参的互补性概念,左右着人们对具体文体相参的审美评价。以高行卑的美学...
-
作者:刘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怯薛轮值为元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的研究对怯薛轮值史料大多不加甄别,故结论常失之偏颇。目前所见104条怯薛轮值史料,1条属皇太子真金怯薛,5条属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怯薛,1条属安西王阿难答怯薛,其余97条才属皇帝怯薛。元代御前奏事时的在场陪奏人员(以怯薛为主),出现频率以速古儿赤最高,排名则以火儿赤、速古儿赤居前;到元末顺帝时期,陪奏人员基本固定为速古儿赤、云都赤、殿中侍御史与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