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诗一(1);张军(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利用DEA非参数技术和受限Tobit模型,核算财政分权改革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效率,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省级政府的支出都不是很有效率的,但比较而言,东中部地区的政府支出效率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西部地区与之相比则低很多。具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地方财政包干时期,东中部地区的支出效率呈现共同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变化不大,但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总体上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主要是由东部和西部地区效率的较大提高所引起,而中部地区支出效率相对于此前几乎没有改善。
-
作者:方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给中国社会心理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社会实验室。为了描述、理解和解释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人心理和行为逻辑,应该呼唤直面社会转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或转型心理学的研究,以超越文化特异性路径和稳态社会路径。其可能的核心构念是多元群体(成员)资格。
-
作者:刘同舫(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州510631
摘要:"历史的终结"是对现实的社会历史依照资本的固有逻辑和文化逻辑做出的主观设定,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中获取灵感。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会必然被克服的逻辑结论。而克服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过程。作为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在典型意义上使得全部历史被合乎逻辑地分成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个阶段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三大形态理论...
-
作者:王光东(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上海200444
摘要: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
-
作者:赵旭东(1)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94
-
作者:乔以钢(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硕士天津300071
-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长春130012
摘要: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
作者:李启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法律近代化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处理好法律移植问题,也就是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的沟通问题。具体到祭田案件的审理,就是要选择与之最相适应的理论加以规范。民国时期大理院和最高法院运用公同共有法理裁决祭田案件,通过充分说理的形式对传统祭田惯例进行了符合近代社会发展的渐进改造,同时也注意到祭田习惯的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还发展了来源于西方的公同共有法理。这种力图沟通外来规则和本土习惯的思路当为今天的民事司法所借鉴。
-
作者:冯雷(1)
作者单位:(1)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32
摘要:20世纪空间批判理论的构成,可以理解为从空间视角先后对时间还原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理论回应,而时间、场所、超空间、地理则分属于各次理论回应中的关键范畴。虽然对现代空间的反省和批判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但是在时间、场所、后现代空间、地理等范畴上至今仍然存在许多模糊不清的认识,这本身就说明包括空间批判在内的现代性批判是一个艰难而持续性的课题。空间性不依附或从属于时间性,空间性不能还原为场所性或地理性,空间性也不等于后现代性。当代社会产生了自己独有的空间形式,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是当代空间的两大特征
-
作者:金以林(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研究人员,上海200433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宁粤对峙期间,其派系之争纷繁诡谲。先是蒋介石与胡汉民合作的南京政府在与汪精卫领导的扩大会议斗争中获胜,但很快就因蒋介石扣禁胡汉民事件,引发汪精卫与党内各派联合反蒋的非常会议,再到蒋汪合作排斥胡汉民,展现了国民党内各政治派系之间的斗争和权力转移,也充分显示出汪精卫的政治品格。在此期间,汪精卫与蒋、胡等人的关系数次发生戏剧性转变。从汪精卫的这些转变中不难发现,导致国民党派系之争的真正原因并非党内领袖间不同的政治态度。无论是汪精卫,还是蒋介石、胡汉民等国民党派系,彼此之间的政争焦点,更多的...